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六部门日前决定将北京市房山区史家营乡柳林水村等1336个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我国已形成世界规模最大、保护最完整、活态传承的农耕文明遗产保护群。传统村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农业文化遗产和农耕文明载体,是推进农业强国建设的重要资源。有效促进传统村落的活态传承、有序开发和合理利用,有利于乡村文化产业兴旺,实现农文旅融合发展。 我国传统村落是在悠久的农业社会发展中形成,并得以传承的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综合价值的人类生活聚落。千百年来,这些具有独特外观、深刻内涵的地理标志,以特有的形式反映着当时社会经济状况,承载着当地经济发展规律,为后世预留了可资开发利用的宝贵资源。充分认识这些资源的多元价值,合理利用其经济发展功能,为乡村振兴增添新的经济动能,是传统村落活态传承的需要,也是繁荣乡村经济的重要路径。 对传统村落的保护,要在保护中开发利用,实现农业文化资源的产业化转化,让农业文化遗产“活”在当下和未来,焕发出跨越时空的生命力,这是实现传统村落的活态传承的基本含义。对此,要做到在读懂传统村落重要经济发展信息的基础上,有序开发传统村落文化资源,最大限度发挥传统村落促进现代经济的功能。 传统村落的形成与发展,往往是一部地域文化发展史和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的密码本,内含以乡土物产、传统手工艺等为基本元素的经济自然要件,具有区域经济发展方向选择的重要参考价值。这些散落在中华大地上的传统村落,奠定了乡村特色产业差异化发展的历史格局。通过对传统村落经济发展演变的了解,可以正确把握当地经济条件、地理性物种、传统产业形态、产业发展规律等基本经济要件,做到心中有数,从而科学制定相关经济发展规划,推动乡村产业由传统乡村社会自发性演变转向现代化建设中乡村经济的自觉性发展。 同时,近年来兴起的乡村文化旅游经济,也打破了传统旅游业的行业自限性,拓展了现代旅游业的新境界,为传统村落等农业文化资源的现代化转化提供了方向性启示。当传统农业文化资源一经与现代旅游业相融合,新老撞击就会焕发出巨大生命力。不少文旅项目的引入,会吸引在外打工的村民返乡,增加农民收入,有力促进村庄经济发展,使农文旅融合释放出强大的生命力。 传统村落具有的这些多元化的农业文化属性,使其聚落文化的外在形式隐藏了其现代经济功能。要对其合理利用,就要对传统村落文化资源家底全面梳理。一是要把隐藏在民间传统村落头上的“红盖头”掀掉,充分彰显其现代经济价值,变传统农业文化遗产为现代经济资源。二是要系统整理传统村落的经济化转化利用系统。按照其类别、功能和应用进行系统处理,运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和手段,逐步建立起多层次、全方位的传统村落开发利用系统。
在此基础上,还要加大对传统村落现代经济价值实现转化的研究力度。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赋予乡村文化振兴新的历史机遇,高校、科研机构的目光逐渐聚焦传统村落等农业文化资源。不少大学在一些传统村落设立了研究开发基地;传统村落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高端“新村民”。与此同时,以传统村落、传统民居、老街、乡风民俗为基本经济元素的乡村文化产业呈现多元发展势头,优秀农业文化资源的现代经济价值正在逐步显现。这些都是传统村落文化融入现代经济的信号。对此应制定相应的办法加以鼓励和引导,地方政府也要因势利导,推动传统村落文化赋能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乡村振兴新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