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镇网

热门关键词:  杏林镇  请输入关键词  怀远县  as  莲花寺

秋季养生:养生润为要 捂住三部位

2018-08-24 16:03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昨天是处暑节气,时下季节交替,但暑气未尽,天气比较炎热,而处暑过后,天气逐渐转凉,早晚较为凉爽。

【处暑过后,养生好时节】

处暑期间的气候特点是白天热,早晚凉,昼夜温差大,降水少,空气湿度低。处暑节气正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一场秋雨一场凉”的气候特征明显。昼热夜凉的气候,对人阳气的收敛形成了良好的条件,也是养生的好时节。

处暑后,天气往往干燥、少雨,人体皮肤可能会因此变得紧绷,甚至起皮脱屑、毛发枯燥无光泽、头皮屑变多、嘴唇干燥或裂口,这就是所谓的“秋燥”。所以在此期间要注意防燥,饮食起居也要调剂周到。可每天喝点牛奶,吃一个鸡蛋,多吃水果、青菜,如每天吃一个香蕉、西红柿,既可补充维生素又可补充钾离子。最好饮点儿豆汤,以补充丢失的水分,还可清热解毒。

进入初秋,很多夏天食欲较差者,食欲逐渐好转,主动或被动地开始贴秋膘。其实,贴秋膘的做法并不可取。夏秋之际很多人脾胃功能相对较弱,还没调理过来,如果吃太多的肉类等高蛋白食品,会增加肠胃负担。吃肉要适当,最好等到天真正凉下来后,再多增加肉食。

【处暑暑未消 养生润为要】

处暑并不意味真正的秋凉,所以养生保健应以滋阴和祛暑并重。

早卧早起

处暑节气,暑热未尽,虽有金风送爽,但天气变化无常,即使在同一地区也会出现“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特点。因而着衣不宜太多,以凉而不寒为宜,否则会影响机体对气候转冷的适应能力。由于脐部是人体最易受凉的部位,着凉会影响脾胃功能,因此要注意脐部保暖。日常起居调养宜早卧早起,“早卧”可调养人体中的阳气,“早起”则可使肺气得以舒展,防止收敛太多。

喜润恶燥

中医认为,秋季是多事之秋,气候处于“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从立秋到处暑,秋阳肆虐,温度较高,加之时有秋雨绵绵,湿气较重,天气以湿热并重为特色,故有“秋老虎”之说。《黄帝内经·脏气法时论》说:“肺主秋……肺收敛,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在饮食上要“增酸减辛”,以助肝气,可以多吃些像苹果、葡萄、柠檬、山楂等酸味食品。此时应该多喝水补津液,适当补充滋阴润作用的食物,如粳米、糯米、南瓜、萝卜、蜂蜜、芝麻、百合、银耳、梨等,需要注意的是,立秋之后,天气转寒,像西瓜这类大寒的瓜果,则要少吃或不吃了。秋季燥气当令,易伤津液,而肺对应秋季,为娇脏,喜润恶燥,故饮食原则应少吃煎炸、辛辣等食物。保持居住环境的湿度也是润燥的重要环节。

合理贴秋膘

“贴秋膘”,这是农耕时代考虑到夏季人体消耗较大,进入秋季,人们就应该多吃肉类,增营养、储备脂肪,以备过冬御寒,形成的一个传统。但是,由于现代目前饮食结构的改变,现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摄入的脂肪、蛋白质含量并不低,所以“贴秋膘”也要科学合理。

适量运动

处暑节气,天气转凉,可逐渐增大运动量,多做户外运动,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爱好,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增强血液循环,改善心肺功能和脑的血液供应。但由于此时白天天气仍比较炎热,最好把锻炼时间安排在清晨或者傍晚。运动量不宜过大,宜选择轻松平缓的项目。

养脾祛湿

处暑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气温还是较高,因此近期还要注意防暑祛湿,养护脾胃,夜里不要贪凉,不要多吃冷饮,以预防胃肠道疾病。再经过苦夏的煎熬,很多人往往有乏力、食欲不振等脾胃虚弱的临床表现,因此要重视调理脾胃,以排出体内的湿热之邪,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为冬季养生做好准备。

【秋冻捂当道 捂住三部位】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内科主任医师杨国华:老话说,春捂秋冻,但像肚脐、后背和双脚可冻不得,反而要捂一捂。

秋捂肚脐——— 拒绝露脐装。初秋的露脐装成了街上一景。但肚脐归属任经,对女性而言,私密重要的器官都归这里管,风寒入侵会诱发痛经等妇科疾病。晚上睡觉喜欢蹬被子的人就别指着被子护肚脐了,还是穿上睡衣更保险。

捂后背——— 凉席赶紧撤走。入秋后,自然界阳气渐收,阴气渐长,只有聚足阳气,冬天才不怕寒邪。后背上的督脉有温阳的作用,因此,养护阳气就要让后背暖一暖。睡觉还铺凉席的赶紧撤下来。

捂双脚——— 穿凉鞋要穿袜“头对风,暖烘烘;脚对风,请郎中。”头部适宜保持相对低温,而足部应注意保暖。脚上有很多穴位,如足三阳经的起点,掌管着肝脾肾等重要器官,受风着凉自然会影响这些器官的正常工作。因此,还不舍得脱去凉鞋的人,一定要穿上袜子再穿凉鞋。

【养生小方法】

按揉迎香穴法:夏秋交替之时,天气多变,易受凉感冒或诱发过敏性鼻炎等呼吸疾病,应注意增添衣物,避免受凉,如果出现闻不到味道、鼻塞等,可以按揉鼻翼两旁开约一厘米皱纹中,就是迎香穴以疏通鼻周经络。方法:将食指指尖置于迎香穴,做旋转揉搓。鼻吸口呼。连做8次左右即可。

压揉承浆穴法:秋季干燥易出现口干口渴、咽干等不适症状,出现上述症状可适当压揉在下唇凹陷处承浆穴,口腔内会涌出津液。用力压揉此处10余次,口渴感即可消失。不仅预防秋燥, 还延缓衰老使面色红润。

参麦双花秋季饮:秋季空气多干燥,应以养肺为重,故秋季可适当饮用参麦双花秋季饮以滋阴润肺,益气养阴。每次可取适量太子参、麦冬、菊花、金银花、百合、沙参、枸杞泡水饮用。

【仍需做好防暑工作】

中暑根据症状可分为先兆、轻度和重症三类。先兆中暑是指在高温环境中出现乏力、大汗、口渴、头痛、头晕、眼花、耳鸣、恶心、胸闷等症状;轻度中暑除以上症状外,还有面色潮红、皮肤灼热、体温38℃以上,可伴有呕吐、面色苍白、心率增快、血压下降、皮肤湿冷等;重症中暑可导致热射病,有痉挛、腹痛、高热晕厥、昏迷、虚脱或休克等症状,严重者可能死亡。部分急性心脑血管疾病的表现与中暑先兆症状相似,都会出现胸闷气短、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头晕、恶心、肢体无力、周身不适等症状。

鉴别方面,一要判断是否在容易中暑的环境(如高温、高湿或密闭空间)下发病。

二要判断出汗的部位。中暑时以前胸、后背、额头、脖子、腋下等为主,且皮肤温度升高;心梗发作时,因心输出量下降、血管收缩,出汗部位多在脖子、额头、手心、脚心等处,皮肤温度相对较低,俗称“出冷汗”。

三要判断胸闷的轻重,中暑时胸闷相对轻微,而急性心梗是突然发作胸痛,剧烈而持久,伴有全身不适,常有压榨感和濒死感。如果出现类似中暑的症状,先要采取消暑措施,如通风、补充水分等;若症状持续不缓解,要送医院进一步检查。

预防心脑血管急症,一要做到不贪凉,适度降温,室内外温差不要过大。二要多饮水,避免血液黏稠度增高。三要稳定情绪,保持平和愉悦的心情,避免交感神经兴奋,使得心跳加快、血管收缩。四要保持充足睡眠,适当运动但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加重心脏负担。五要清淡饮食,忌油忌咸,戒烟限酒,多食蔬菜水果,切忌摄入大量冷饮、冷食。

综合自人民网-人民健康网、人民网-生命时报、人民网-健康时报、中国中医药报、钱江晚报

微信扫一扫,即刻分享!
责任编辑:叶冬梅
首页 | 网站地图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网络110报警服务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版权所有 中国乡镇网新闻中心 投稿邮箱:2135293720@qq.com 电话: 4009-916-216 蜀ICP备13027954号

法律顾问:四川滨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旭 关于我们 | 加入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