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们这里的特产甜大蒜,吃起来很爽口,拿出去很好卖。”李美芬老人一边忙活一边笑着说:“我们老了,不能外出打工,但在家的日子却越过越好。” 日前,记者走进贵州省铜仁市思南县塘头镇青杠坝村,在新建成的农特产品加工厂房里,看到几位老人正在包装腌制过的大蒜。 这个小山村早在2014年便摘掉了穷帽子,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2017年,该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万元,村集体经济更是从无到有,目前累计达1000多万元。 然而,由于这里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自然条件较差、生态环境脆弱,加上人多地少、土壤贫瘠、水源困难,10多年前的青杠坝村几乎家家缺粮,每年一到三四月就青黄不接,村民只能吃酸菜拌红薯。据统计,2002年以前,青杠坝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1200元。 是什么让拥有千余人口的青杠坝村,利用人均八分地实现了小康?“常言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没有水,我们就念好‘山字经’。”该村党支部书记冷朝刚说,“通过多次转型,青杠坝村全力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基本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同步’、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 冷朝刚于2003年任青杠坝村党支部书记,面对群众自祖辈以来只种水稻等传统农作物、饭也吃不饱的困境,冷朝刚决心带领村民“水改旱”,大面积进行大蒜、西瓜、辣椒等经济作物轮作,群众尝到了产业结构调整的甜头。 之后,青杠坝村村民又到临近的石阡县取经,改变了以往蛋鸡养殖的散养模式,积极推进园区化、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并取得了成功。目前,该村蛋鸡养殖户保持在20多家左右,存栏10万羽以上,平均每户年纯收入均在10万元以上。 蛋鸡养殖不仅让当地群众的腰包鼓了起来,村里还通过成立种养协会为蛋鸡养殖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赢得了集体经济“第一桶金”。记者了解到,该村蛋鸡养殖场每年可为村集体创收30多万元。 青杠坝村村民也不再满足于有饭吃、有衣穿,他们开始谋划走上“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生态旅游”的发展新路子。 目前,青杠坝村通过到邻近村承包土地经营,经济作物从当初不足50亩发展到1700亩,形成“一基地四园区”,即花卉苗圃基地、种植园区、蛋鸡养殖园区、农副产品加工园区、乡村旅游园区的产业发展布局,培育起4个专业合作社,总产值达3200万元。此外,青杠坝村还创办起80余人参与的服诚劳务有限公司,每年创收400万元左右。 产业兴,环境美。近年来,青杠坝村修建了卫生室、游泳池、文化广场、文化长廊、小书屋,倡导人人栽树、户户绿化,全村绿地覆盖率达80%。村内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建设了20余亩公墓区和150座沼气池,村民生活污水也实现了集中处理。 田园美,地生金。如今,青杠坝村村民可从村集体按照水田650元/亩、旱地450元/亩获得第一次红利。村里再采取按人计算的方式,将收入的60%作为红利二次分配给村民,村民将分得红利的一半入股到村集体,收入的30%作为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滚动发展基金,收入的10%作为贫困人口兜底资金。 本报记者 王新伟 通讯员 梁祖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