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长治神谷”小杂粮山货节在江苏无锡启动,长治优质农产品已在全国多地进行这样的推广,并且曾经走出国门。 “长治神谷”是全国首个农合区域公用品牌。 长治是农合之源,劳模之乡。1943年,长治市平顺县西沟村成立全国第一个互助组;1951年,成立了由全国著名劳模李顺达任社长、申纪兰任副社长的西沟村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这些都是对农村合作经济积极有益的探索。历经70多年的发展,长治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呈现出三大典型特征,可概括为三个字:早、多、广。早——长治地区是全国最早试办合作社(10个老社)的地区。多——数量和质量领跑山西,截至2018年底,全市农民合作社达到11333家。广——农民合作社涵盖种植、养殖、加工运输、农机服务、民间工艺、旅游休闲、信息技术服务等多个领域,覆盖每个贫困村,成为产业脱贫重要载体。2018年底,2.4万贫困户4.2万贫困人员依托合作社脱贫增收,合作社作用越来越重要。 品牌引领优质农产品走出国门 今年6月底,山西省代表团对韩国进行了友好访问。期间,我省在中国(山西)·韩国投资贸易恳谈会上共签订20余个合作项目。其中,壶关县凤凰山庄乡村旅游合作社、山东嘉诚祥盛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共同投资成立的山西钜潞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与韩国农心株式会社签订了20000吨冷冻红辣椒供应合作协议。这是中国(山西)·韩国投资贸易恳谈会上长治唯一签约项目。依托“长治神谷”品牌引领,长治市组织“长治神谷”品牌授权合作社在壶关县、屯留区试种红辣椒190亩,精选后以“长治神谷”统一品牌形象出口韩国市场。 作为全国首个农合区域公用品牌,“长治神谷”于2017年9月份创立,旨在集结资源,助力长治地区农合产品闯市场、帮扶合作社产品创品牌,促进长治地区农合产品品牌化。 太行神农谷,上党聚宝盆。以“长治神谷”为“母品牌”,以合作社品牌为 “子品牌”,“母子品牌”形成矩阵,联合闯市场—— 出政策,发挥品牌引领作用。长治市政府出台《关于开展“长治神谷”区域公用品牌扶贫的实施方案》,举行“长治神谷”品牌授权使用评审会、“长治神谷”品牌授权颁证仪式,3家企业、合作社获得“长治神谷”运营主体授权证书,23家合作社获得“长治神谷”品牌名称及图形使用者授权证书,18家合作社获得“长治神谷”生产基地授权证书,标志着“长治神谷”农合区域公用品牌矩阵初具规模。 进社区,带领农民增收致富。以“从田园到餐桌,‘长治神谷’在身边”为主题,长治市农经部门每周末组织合作社农产品走进一个社区,通过现场展示、产品推介、公益活动等方式,将“长治神谷”旗下的优质、健康、绿色、安全农合产品“端”上市民餐桌,推向全市乃至全国市场,扩大农合产品销售、降低市民购买成本、助力食品卫生安全、带动贫困群众增收。同时,通过“长治神谷”进机关食堂、进超市、年货节、购物节等一系列活动的开展,让更多市民知晓、认可、支持“长治神谷”,为品牌持续成长和开拓市场提供坚实基础。 走出去,提升品牌营销能力。入驻“丽水山耕”杭州旗舰店,举办“长治神谷小杂粮山货节(杭州站)活动”;入驻山西省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扶贫产品展厅;启动“长治神谷”代理制河南体验中心;参加“第六届北京农业嘉年华”“珠三角项目对接会”“福建宁德第四届高校毕业生创业成果展”“第十三届国际贸易(郑州)洽谈会”等展销活动……“长治神谷”品牌让当地优质农产品走出山西,畅销国内外。 试点示范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 技术新了、成本低了、产量高了,这是长治市率先铺开农业生产托管服务试点取得的成效。 截至今年7月,屯留、长子、黎城三个省级农业生产托管服务试点县区累计服务面积34.63万亩。 其中,屯留区率先在全国探索出了山地、丘陵、平原全地域服务托管的“屯留经验”。 坚持试点先行,快速推进。 2017年9月,屯留区被确立为长治市唯一的省级农业生产托管服务试点。当年,屯留区采用“半托管”模式,确定了10家合作社、1家公司为实施主体,承担托管任务,完成托管面积8.2万亩。去年,屯留区继续承担了试点任务。同时,长治市又增加长子县、黎城县为试点,每个县托管任务3万亩。2018年,长子县实际完成托管面积12.5万亩,承担的实施主体为4家合作社,主要采用“半托管”模式,提供旋地、播种等服务。黎城县实际完成机播环节4.9万亩,承担的实施主体为5家合作社、1家公司。截至今年7月份,三个试点县区农业生产托管累计服务面积34.63万亩。今年,长治市积极争取中央资金2300万元,在三个试点县区基础上,再增加三个县开展试点工作,预计将完成23万亩托管服务面积。 坚持因地制宜,创新模式。 结合各试点县区地形特点、农机水平、群众意识等不同情况,因时因地采取不同方式予以推进。屯留区地形呈现西高东低的特点,西部是山地、中部是丘陵、东部为平原,单一的生产托管服务模式无法满足其现实需要。屯留区创造性地提出“六核心服务、三环节套餐”模式。“六核心服务”指在试点范围内围绕机播、机收、秸秆还田、深松深耕、旋地、烘干六项核心服务及其相关业务开展托管服务。针对不同地区服务环节可能存在的显著差异,重点针对东部平原,适当兼顾丘陵地区推出了 “三环节套餐”:套餐一,适合东部平原地区,包含以玉米机收、秸秆还田、深松深耕、旋地等为主的作业环节;套餐二,适合丘陵地区,包含秸秆还田、深松深耕、旋地等部分核心作业环节;套餐三,以玉米机械化烘干为主,包含测土配方施肥、收储等环节。“六核心服务、三环节套餐”规范了项目管理,确保了服务质量,受到了农户、农机户、合作社的肯定和好评。参照屯留区试点经验,黎城县、长子县分别结合自身实际,予以改进和实施。 “屯留模式”受到全省和全国广泛关注。实行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创新了农业经营方式,推动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了土地经营效益,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提供了先行先试的试点经验,推进了全省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工作开展。 扶贫帮困 架起脱贫致富桥梁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长治市合作社建设步入了融合发展、创新发展的阶段,取得了“小合作、大收益”的效果。特别是在推动脱贫攻坚上,长治“合作社+贫困户”模式以资产收益为纽带,吸收贫困户入股入社,架起了贫困户脱贫致富桥梁,成为了农业脱贫产业的主要模式。 通过能人、村集体、企业领办,提升合作社带动贫困户的能力。2013年壶关县刘寨村能人程玉珍返乡创办壶关县新天地种养专业合作社,结对帮扶本村120户贫困户268人,统一修建经营春秋大棚88栋、冬暖棚20栋。2017年合作社净收入达21万元,贫困户户均收入达到4500元,实现了稳定脱贫;2016年,黎城县的八个贫困村由各村集体牵头成立了十家合作社,以土鸡、肉牛、大棚蔬菜、观光等扶贫项目为支撑,2017年产生收益64.92万元,其中,村集体分配25.28万元,贫困户分配32.78万元,户均增收1304元;武乡县三里湾种植专业合作社,深度对接天士力集团、北京清身健康管理公司等企业,为109户入社成员和189户贫困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服务,年直供米、面、杂粮700吨,销售收入达到780万元,贫困户户均增收1800元。 多业态经营、多形式结合,有效促进合作社和贫困户增产增收。合作社依托互联网平台,有效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壶关县凤凰山庄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实施旅游扶贫,将岭东村集体山林、道路、村民旧居等资源、资产折价入股,开发建设了接待楼、环形跑马场、多功能马厩、农家乐等,实现了农旅完美对接;平顺县浩浩种植专业合作社致力于当地林业发展,种植核桃树8000余棵、花椒树5000余棵,免费为53户贫困人员进行接树改良培训和技术指导,实现亩均增收500元;屯留区刘村源丰小杂粮种植专业合作社安排当地剩余劳动力380人,合作社优先聘用有劳动能力的120户贫困户230人参与辣椒种植,每户年均收入达6000元,实现了稳定脱贫。 合作社和贫困户通过参与光伏产业、专业造林、土地托管、土地流转等领域,增加了资产性收入。平顺县四季飘香种植合作社在11个香菇大棚顶端安装光伏电板500千伏,使20亩土地实现立体化开发,“一地两用”产生了双倍价值效应;平顺天岭野生药业专业合作社承接太行林局石源林场1750亩造林任务,带动25名社员外出造林务工,其中14名贫困户参与,人均收入1万元以上;沁县沃丰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推出“三托四管五覆盖”的土地托管模式,针对贫困户、农户、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五类不同土地托管对象,明确全托、半托、代托三种方式,细化种、管、收、销等土地托管服务内容,贫困户每亩土地收益比托管前增收30%;沁县常庆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1.2万亩,种植有机杂粮,每亩流转费为100-800元,带动2000农户实现增收。2018年底,开展资产收益的实施主体429个,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4.8万户,产生收益3430万元,户均增收612元。 十余年来,长治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数量和成员数量保持快速增长势头。截至2018年底,全市依法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11333家,入社和带动农户31万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37%,成为引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主要载体。据统计,2018年底,长治市四级示范社累计达1436家(其中国家级51家、省级300家、市级370家、县级715家)。长治市依托农业产业资源优势和农合发展特色优势,结合农民合作组织发展历史和文化背景,以农民合作组织多产融合发展为导向,以农民合作组织集聚创新发展为特色,以农民合作组织联合体系建设为抓手,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形成了现代农合发展的 “长治模式”。 本报记者 杨晓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