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从这里来 ——湖北省宜昌市许家冲村党建引领强村富民纪实 “藏在深山人不识”的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太平溪镇许家冲村,随着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而声名鹊起。近日,记者前往采访调查,重走习近平总书记走过的地方,重温习近平总书记讲过的话语,重访习近平总书记接见的干部群众,深切体会到基层党组织在推动改革发展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建引领是许家冲村加快发展的源头活水,为乡村振兴提供组织保障。湖北省委副书记马国强于7月18日批示要求,应该将许家冲村党建引领发展的经验在全省范围内推广。 党组织是基层的主心骨 小山村何以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党支部书记望作战说:“打铁必须本身硬,基层抓党建,先要把党员炼成一块块的合金钢,把队伍炼成一支能打胜仗的铁军。”采访中,干部群众有着同一个答案,那就是村党支部勇于担当,发挥了坚强的战斗堡垒作用。 壮大党员队伍,解决“年龄老”的问题。过去,村民用“七个党员八颗牙,人人都是白头发”形容党员队伍的老化。村党支部把“吸纳年轻党员、注入新鲜血液”当作“党建第一事”,广泛动员、“滴灌式”精准培养、“一帮一”结对子,每年都有一两名年轻同志加入党组织,特别难得的是近5年吸纳了8名大学生党员。目前许家冲村共有党员62名,其中35岁以下党员18名,高中和大学文化程度24名,有领导形容“小学大学互学习,白发黑发都发光”。 加强政治学习,解决“素质弱”的问题。过去有些党员“不在组织、不起作用、不守规矩”,连开个党员会都开不起来,“一般党员想来就来、后进党员经常不来”。老支书李文洪一针见血地指出:“党员素质弱就弱在政治信仰上,弱在党性观念上。”这几年,村党支部组织党员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不走过场、不落俗套,创新方式方法开展理论学习、党性讲座,党员思想在学习中淬炼提升。现在,党员会议提前来、村里活动主动来、建言献策抢着来。群众称赞说:“党员有了党员样子。” 履行“党员公约”,解决“作用虚”的问题。针对农村党员普遍存在“平常看不出来,关键时刻站不出来”的问题,村党支部推出了“践行党员公约”这一特色党建活动。活动分四步展开:第一步“民主征诺”,召开党员大会,围绕支部建设、队伍管理、村集体发展和群众需求,让党员自己找问题、提建议、定公约;第二步“公开承诺”,全体党员“亮身份、亮职责、亮承诺”,采用渔鼓调填词的形式,把党员公约谱成歌谣传唱,便于牢记和传播,也方便群众监督。记者对“渔鼓调公约”特别感兴趣,问现场的老乡们会不会唱,有个叫廖珍祥的年轻妇女站出来说:“我是党员,我来领唱。”大家一齐唱了起来,我们连连鼓掌;第三步“主动践诺”,结合实际设置党员服务岗,组建由党员骨干领衔的家政便民、巾帼卫生、和谐调解、清河护江、治安联防5支服务队,让党员各显其长、各尽其能、各守其责;第四步“较真评诺”,结合党员纪实管理,制定党员践约“红黑榜”,月度记载,季度小结,每半年一结账,开展民主评议,对照公约一条条考评,邀请群众代表现场观摩,并且特邀全镇22个基层党组织书记和党建员参加,有的党员干部被评得“脸红脖子粗”“汗水泪水一齐流”。 党组织是发展的“火车头”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党支部;乡村强不强,就看领头羊。只有充分发挥农村党组织的带头作用,才能推进乡村发展,才能实现乡村振兴的宏伟目标。 让产业兴起来。党支部、村委会把产业发展拿在手上抓,充分利用“近坝、靠闸、临港”区位优势,大力抓招商引资,引进萧氏茶业集团、龙峡茶业集团两家龙头企业,投资5500余万元,建成育苗温控联动大棚、蔬菜大棚、现代化木本油料加工厂和龙峡茶博园,吸纳固定工和季节工320多人。盘活集体闲置资产,扶持发展个体工商户,引导移民投身旅游、物流、休闲农业、特色餐饮等产业,实现移民离土不离乡、家门口就近就业,如韩家大院、“三峡·艾”主题酒店,兴办特色餐饮业,一年一个台阶,现在提供就业岗位60多个。 带群众富起来。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个工作中心,探索出“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模式,把分散的农户、贫困户系在产业链上,与村集体一同致富。注重技能培训,常态化开展结对帮扶培训,新建移民就业培训中心,开设茶叶种植、手工制作、电焊气焊、特色厨艺等10余门课程,累计培训835人次,实现就近安置70人,村外务工362人,自主发展产业112人。移民望运平是富起来的典型,他积极参加农民培训,带头转变思想观念,投资1000多万元组建了双狮岭茶叶专业合作社,实现年加工销售茶叶150万斤,年创收过千万元。 使乡村美起来。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兴建文化广场4个,总面积8000平方米,建设占地1万平方米的移民公园,完成原始原貌峡江建筑风格的房屋立面改造312栋;种植树木2213棵,改造生态观光茶园500亩,村庄森林覆盖率达到85%以上。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村里建起垃圾中转站、污水集中处理厂,改造污水管网2000米,改造家庭冲水厕所450户,新修公厕2处,增设垃圾中转箱19个,投资17万元修建4个便民洗衣池。 党组织是群众的后勤保障 推行便民政务、商务、医疗服务、文体服务“四务合一”,让群众感受党组织的温暖。 帮群众“跑腿”,让群众办事不出村。建成村级便民服务室,与区政务中心同步联网,设立五个窗口,推行一站式、全天候服务,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事项有10项可在村直接办理、14项可代办;村级无法办理的,实行网上提交或代跑代办,区、镇限时办理,实现了群众办事只进一个门、只跑一趟路、办成所有事。我们随机采访了一位姓覃的老人,她说:“过去办事要翻几座山,要跑大半天,现在办事真方便,只跟干部说一声就行。” 帮群众“买卖”,让群众赚钱不出村。开办电商平台1家,设村邮乐购1处,群众可就近网上销售农副产品,并提供邮件寄递、便民缴费、网上购物、存取款等服务,基本实现了外销、收账不出村。 帮群众“签约”,让群众看病不出村。推进农村家庭医生签约全覆盖工程,通过就诊签约、集中签约、入户签约等方式,目前已签约村民570人,占常住人口的90%。新建村级卫生室125平方米,签约全科医生1名,能够为村民开展免费健康体检等15项服务。当地流传两句顺口溜:“有病不耽搁,报销找农合;小病不出村,大病去乡镇。” 帮群众“搭台”,让群众看戏看电影不出村。建成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成立村民红白理事会、道德理事会和老年门球协会等村民组织12个,组建花鼓队、门球队、腰鼓队等民间文化艺术团队,建设门球场、篮球场、棋牌室、留守儿童成长乐园、4点半课堂、7点半活动室、健身广场、健步通道等设施,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娱乐健身全方位的服务。老百姓自豪地说:“住在许家冲,生活在快乐中,赛过城里当富翁!”
余爱民 本报记者 何红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