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行走凉都的村寨小镇,满眼皆绿,处处是景,好一幅美丽乡村的幸福画卷。 这是一个历经工业化时代洗礼的城市“道法自然”选择——留青山、保绿水、守净土,紧紧围绕生态宜居,将乡村打造为“看得见山”的度假胜地,“望得见水”的养生天堂,“留得住乡愁”的幸福家园。 六枝特区中寨乡木则村干河组,一个藏在乌蒙大山之中的小村组,是六盘水市的文化文明村寨示范点,这里远离城市的喧嚣,保留了“爱干净,见不得脏”的传统。 在村民小组长左金昌带领下,每天村民起床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扫卫生,无论走到哪里,都是明亮的小庭院、干净的灶台、拖得泛光的地板。 特别是“新农屋、新庭院、新生活”乡村清洁行动启动以来,干河组的群众不仅仅“自扫门前雪”,还将公共道路分为上、中、下三段,每个路段设“段长”管理,自觉承担公共区域的卫生清洁,每月还要评选10户卫生文明户。 “打扫环境卫生是粗活,大家心齐,偏僻小山村也能被大家另眼相看。”60岁的朱仕学当了三年的路段“段长”,他既清扫自家屋内,也清扫外出务工的邻里庭院。 当地干部群众用5句话总结干河组的“美”——清晨早起不赖床,提起扫把往外冲;出门放牛不拿鞭,一把铲子扛在肩;水沟上面有板盖,猪圈少有蚊蝇来;祖辈文化要传承,全寨都是接班人;不怕吃亏抢活干,互助团结向前看。 乡村之美,自觉维护是前提,同样需要激励保障。 盘州市盘关镇海坝村,巧妙地运用“三变”思维创新推出“积分制”——将群众的垃圾清运费、合作社“普惠股”分红、网格员的绩效工资与群众卫生整治积分挂钩,以户为单位,每户每月10分、全年120分的基础积分和每户每月5分的奖励分,按月考核、按季评比,年底根据积分多少,决定次年卫生清理费的收取额度和“普惠股”分红,以及网格员、网格长的收入,最大范围调动参与环境整治的积极性。 “早上起来,花个把小时打扫卫生,整天感觉神清气爽的,安逸得很。”如今村里卫生打扫得最积极的王小芬,从去年6月推行积分制不久,就再也没交过垃圾清运费。 盘州还不断探索村民自治新的拓展途径,探索将村规民约纳入合作社章程,把村民是否遵纪守法、遵守村规民约作为获得股份多少、是否优先入股以及集体股和公益股二次分配的重要依据,用制度激励保障乡风文明。 美丽乡村,既要美在“外”,更要美在“内”。 六枝的最北端,牛场乡尖岩村黄树林组,在这个没有高房林立,看上去普普通通的村寨,只有71户人家,却培养出73位大学生。 “倡农立本驱穷困,重教培才致富康”在已经退休的老支书龙尚安家,贴着他自己写的对联,在村里发出“重教育才”第一声的人便是他。 在黄树林组,曾经有一个家家户户自觉遵守的村规——房子可以不盖,东西可以不买,新衣可以不穿,年猪可以不杀,娃娃必须读书。 “可以不”与“必须”的特殊组合催生了黄树林组崇文尚教的民风,几十年来蔚然成风—— 谁家的娃娃不读书,村里人轮流去劝。 谁家的娃娃读不起书,你家20元我家30元,凑起学费也要读。 即使是卖了用来做身后事的养老树,也要送娃娃读书。 …… 忠厚传家家长久,诗书继世世代香。几十年的“必须”之行,记载着无数个送学故事,也汇聚成如今黄树林组最耀眼的“文曲榜”的崇学长廊。 如今,行走在六盘水乡村,映入眼帘的是既不失传统韵味,又干净整洁的环境,沁入心底的是几千年文化“根”与“魂”的重新演绎。
六盘水市相关负责人表示,要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全面掀起“改厕、改圈、改厨”和“房屋靓化、庭院硬化、环境美化”的“三改三化”攻坚热潮,努力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将农村打造成为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贵州日报记者 陈诗宗 来源:六盘水日报) (责编:叶子 媛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