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镇网

热门关键词:  杏林镇  请输入关键词  怀远县  龙扬镇  莲花寺

四川省平昌县:力争2019年全县脱贫摘帽

2018-11-19 11:23 来源:农民日报

  四川省平昌县引雁归迎凤来增信心——

  力争2019年全县脱贫摘帽

  本报记者李传君

  四川省平昌县,近年来累计完成82个贫困村退出、8.3万人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5.2%降低至5.37%。今年,该县在各方面加大力度,向2019年全县脱贫摘帽的目标全力推进。

  要让贫困人口真正脱贫,离不开产业支撑,而撬动产业发展的诸多要素中,资金和人力无疑是重中之重,尤其是人力不可或缺。近年来,平昌县十分重视干部的组织领导,共选派4000余名干部深入516个行政村驻村帮扶,注重招引、回引人才到贫困村创办产业实体,同时通过金融信贷、政策扶持等手段充分激发贫困人口的脱贫内生动力,脱贫攻坚工作成效显著。

  回引人才,点燃贫困村脱贫希望

  “观音村是岳家镇3个贫困村中最难啃的‘硬骨头’,贫困发生率超过25%。2015年前,村里成片田园荒芜,蒿草丛生,群众根本看不到脱贫的希望。”岳家镇扶贫办主任高大雷告诉记者。

  也正是在2015年,一个叫陈福清的人激发了观音村脱贫奔小康的信心。早年从该村走出去的陈福清,当时已是国内某知名食品企业的中层骨干。在县、镇政府有关部门几番努力下,陈福清答应回村看看能否找到合适的项目,一来为自己创业,二来带动父老乡亲脱贫致富。

  刚一回到村里,眼前的荒凉跟记忆中的热闹形成强烈的反差,年轻人全都背井离乡谋出路,留守老年人大多思想保守、意志消沉,这让陈福清颇感意外,也十分心痛。

  得让大家长长见识,改变观念、激活信心!跟驻村扶贫工作队一商量,陈福清决定组织村民到周边地区考察。于是他们来到重庆市江津区,那里数十万亩的花椒深深震撼了大家。回村后,大伙儿激情昂扬,也想种花椒。经过论证,陈福清决定在本村发展3000亩花椒。

  如今,观音村的花椒已发展到2000亩,道路两旁的田地里,绿油油的花椒树已长至半人高,今年开始进入采摘期。目前,每天有七八十人在园区务工,预计丰产期每亩产值超过1万元。陈福清创办的四川省宏福怡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也开始谋划建设花椒粗加工厂房。

  产业发展起来的同时,各项扶贫项目落地观音村,一条新建的旅游环线过境该村,大大缩短了到县城的距离。从2016年起,全村共建成20余公里的村社道路,新建、整治出的26口山坪塘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灌溉用水,41户集中建设的新村聚居点也已全面完工。

  “我们村今年将退出贫困村行列,在不久的将来,还会有一条高速公路经过,并在岳家镇开一个互通出口,到那时我们村的交通出行及产品销售将更加便捷。”村党支部书记向春茂说。

  招引实体,增强贫困村造血功能

  2015年6月,孙海峰到板庙镇大石村任“第一书记”时,他没有想到,这个离县城仅10余公里的村子居然那么穷!60%以上的村民住在30年以上的土坯房里,全村仅有一条土路与外界相通,没有一个像样的产业支撑,出行难、饮水难、就医难、致富难等问题一大堆。

  各级领导到大石村调研,纷纷称该村为“灯下黑”。如今,仅仅过了3年,大石村已完全脱胎换骨,华丽转身演变为漂亮的童话风情小镇,目前正在申报4A级景区。

  这样的变化得益于该村成功引进了一家企业——四川省金宝金鑫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公司老板向红荣是平昌县金宝新区人,一个涉足多个行业的成功商人。通过与县、镇、村等扶贫干部多次磋商,向红荣建议在大石村建设一个大型儿童游乐设施,把全村打造成欧式风格的旅游村。

  向红荣投资2000余万元的儿童乐园于今年4月正式开园。随即,两个欧式建筑风格的聚居点相继落成,一个紧邻儿童乐园,聚居100余户,一个易地扶贫搬迁点,聚居30户。从村外进来,尖尖的屋顶,五色的墙面,老远就能看到。“之所以选择欧式风格,是为了避免同质化倾向,以保证在平昌县内甚至在周边县区都只有这一处。”孙海峰说。

  为了配合以旅游为主导的产业布局,大石村还从浙江和成都蒲江及本县引进了几个业主,2000余亩的花果产业园已经成型,桃、李、草莓环绕童话风情小镇,餐饮、住宿等全部齐备。

  村里也成立了富裕农业合作社和鑫宏达旅游合作社,前者在农业类产业中占股10%,后者通过对全村旅游业的管理、服务,保证每年为村里增添一笔稳定的集体经济收入。同时,产业的兴旺为该村富余劳动力带来了每年200多万元的劳务收入。村干部说,碰到农忙或者旅游旺季,甚至还能吸引周边村的劳动力前来打工。

  精准帮扶,激发贫困户脱贫信心

  2014年完成精准识别后,为了激发一部分有发展意愿的贫困户通过产业实现脱贫,平昌县财政每年安排1500万元建立精准扶贫小额信贷风险补偿基金,撬动金融扶贫信贷投入,创新推出“巴山惠农贷”“巴山兴业贷”等特色金融产品,推行“扶贫再贷款+扶贫小额贷款”模式,几年来共向全县贫困户和新型经营主体发放小额扶贫贷款6.8亿元。

  通过政策扶持,一些人很快实现了脱贫梦。大石村村民杜加敏,父亲和妻子常年患病,家里又在2012年遭遇火灾,本人被重度烧伤致二级残疾,家庭负债累累。

  在精准帮扶过程中,镇党委、政府对杜加敏一家实施了教育扶贫、医疗救助。但是,对于这样一个家庭来说,有限的接济和救助无异于杯水车薪。如何才能提升这个家庭的“造血”功能,怎么做才能实实在在让他们摆脱贫困?这成为摆在扶贫工作队面前的一道难题。

  重度烧伤形象不好打工没人要,想创业资金筹措难,杜加敏也曾一度困惑。“困难不可怕,可怕的是面对困难却没有战胜的信心,我始终相信,天道勤酬,付出终有回报。”杜加敏说。

  事实也印证了这个坚强的汉子终会成功。2016年初,在镇党委、政府及村“两委”、驻村帮扶单位的关心支持下,杜加敏通过自筹部分资金,整合贫困户产业发展扶持资金,利用贫困户小额信贷政策筹措资金10万余元,建起一个土鸡养殖场。从此,他每天起早贪黑将全部精力用于养殖场的经营发展中。

  2016年7月,第一批1000羽鸡苗进圈。杜加敏兴奋地看着小鸡闹腾,捉起来摸一摸,动作小心翼翼。“这是我的希望,跟我的孩子一样。”他说。在他的精心经营下,养殖场效益逐渐显现,2017年初,杜加敏就出栏土鸡1.5万只,实现销售收入50余万元。

微信扫一扫,即刻分享!
责任编辑:中国乡镇网
首页 | 网站地图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网络110报警服务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版权所有 中国乡镇网新闻中心 投稿邮箱:2135293720@qq.com 电话: 4009-916-216 蜀ICP备13027954号

法律顾问:四川滨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旭 关于我们 | 加入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