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是一个多民族交汇融合的内陆省份,贫困,是历史留给贵州的一份“负遗产”。曾几何时,联合国公布的人类发展报告显示,贵州的人类发展指数仅超非洲的纳米比亚,是一个“富裕程度”全国倒数第一、文盲数量极大、教育水平极为落后的省份。 贵州是全国扶贫的主战场,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这是必须迈过去的坎。把历史留下的贫困“负遗产”变为山清水秀、物阜民丰的新贵州,既是全省各级党委、政府的责任,也是贵州对世界的庄严承诺。 “贵州的脱贫攻坚实践,就是在以实际行动书写人类减贫史中国奇迹的贵州篇章,就是在为人类减贫事业提供贵州案例。”贵州省委书记孙志刚说。 贵州承认落后,但贵州不甘落后。向贫困发起总攻,决战决胜。近年来,贵州走出了一条不同于东部、有别于西部其他省份的扶贫开发新路。 党的十九大以来,贵州从实际出发,全力打好“四场硬仗”,狠抓“五个专项治理”,实施“四个聚焦”,深入开展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从“春风行动”到“夏秋攻势”,再到“冬季充电”大讲习,脱贫攻坚连战连捷、再战再胜,取得了关键之年的决定性胜利。 摘掉“贫困帽”,才对得起“乌纱帽”,贵州实施大扶贫战略行动,重在精准,贵在落实,“干”字当头。贵州省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科学治贫、精准扶贫、有效脱贫,强力实施大扶贫战略行动,狠抓“33668”脱贫攻坚行动计划和“1+10”等系列政策文件落地落实,创造了精准扶贫的“贵州路径”。 “就我家来说,一年光养羊就有3万多元的收入。”在贵州省遵义市凤冈县漆坪村村民王洪看来,凤冈脱贫摘帽实实在在,大伙儿的腰包也越来越鼓。 坚持精准方略,采取有针对性的扶持措施。贵州省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突出问题导向,优化政策供给,下足绣花功夫,做到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根据致贫原因分类施策,通过发展生产脱贫、转移就业脱贫、易地扶贫搬迁、社会保障兜底、教育扶贫、生态扶贫、资产收益扶贫等途径脱贫致富,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的问题。 坚持广泛参与,形成合力攻坚的扶贫体系。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开展党政机关定点帮扶贫困县,探索完善行业扶贫政策的有效方式。鼓励支持各类企业、社会组织、个人参与脱贫攻坚。目前,38个中央单位定点扶贫贵州50个扶贫开发重点县、7个东部发达城市对口帮扶贵州8个市(州)、36名在职省领导定点联系帮扶37个贫困县、精准选派8542名第一书记,43737名驻村干部驻村帮扶,实现对贫困村全覆盖;4091家民营企业结对帮扶4221个贫困村,投入产业扶贫项目资金135.6亿元、公益项目资金37.3亿元。 坚持开发扶贫,着力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不断夯实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基础,实施开发式扶贫方针,鼓励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通过发展产业、转移就业、生态建设、扶贫搬迁等多种途径,实现脱贫致富。同时,注重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深入细致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摆脱思想贫困、意识贫困。 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贫困人口从923万减少到2017年底的280万,减贫人数全国最多。贫困发生率从26.8%减少到了2017年末的7.75%,15个县(区)实现脱贫摘帽。贫困地区路、水、电、房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取得了长足进步。到今年上半年,全面解决30户以上自然村寨279.54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农村产业快速崛起,龙头企业带动明显,合作社大量涌现,新型经营主体蓬勃发展,电商等新业态方兴未艾,“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日趋成熟,农村经济正在酝酿着新的腾飞。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7年达8869元,比上年增长11.4%。
贵州扶贫成效只是中国减贫的缩影。近40年来,中国快速发展正惠及亿万民众,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成为全球首个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贫困人口减半的国家。(记者 肖克 刘久锋) (责编:叶子 媛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