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广安日报1月23日消息 前不久,凉山州的100多名扶贫干部慕名来到广安区蒲莲乡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了解集中安置点建设情况和搬迁群众生活情况,听取和学习创新搬迁模式助力贫困户脱贫增收的经验。 2017年以来,蒲莲乡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先后迎来6000余名扶贫干部参观考察。 是什么原因吸引扶贫干部到蒲莲乡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取经”?蒲莲乡党委书记黄河介绍,该乡创新搬迁模式,吸引151户易地搬迁户集中到场镇安置点建房,占全乡157户易地搬迁户的96%。该乡不仅为贫困户修建起配套设施完善、功能布局齐全、服务管理到位的城镇化住宅小区,还带领贫困户探索出了一条新的脱贫致富道路。 深入调研 充分征求群众意见 蒲莲乡地处广安区北部,距城区50公里,与南充市蓬安县接壤,是典型的深丘地形,外出务工和发展传统种养业是当地群众收入主要来源。 2016年初,蒲莲乡启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然而,一开始,该乡党委政府就面临两种选择,一是在贫困村内择址修建安置房改善贫困户的住房条件,二是引导贫困户到场镇集中建房兴业,彻底解决他们的居住和生活问题。 为防止“好心办坏事”的情况出现,该乡党政班子经过充分调研后会商,决定组织乡村干部深入开展调研,围绕大龄男青年婚育情况与有无街房的关系、贫困家庭传统种养收入在家庭收入中的占比、中青年回家从事农业的意愿、对比农村房屋与城镇房屋的保值增值等方面,由乡科级领导、驻村干部和村干部深入到贫困户家中逐一了解情况,听取群众意见。 结果显示,随着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该乡贫困家庭留守老年从事传统种养业的仅占50%,其种养收入仅占家庭收入的10%;中青年有返乡种植田土意愿的不到20%;农村房屋贬值较多,街房升值的空间较大。 在调研过程中,蒲莲乡贫困户纷纷表示愿意搬迁到场镇集中安置点。经过最终确认,全乡157户易地搬迁户中,有151户476人自愿到场镇集中建房,不同意的6户中,有5户五保户、1户3人户。据此,蒲莲乡党委最终作出决定,在场镇集中建房。 多措并举 建设群众满意的安置房 贫困群众同意在场镇集中建房,怎样建才能让他们最大限度地满意? “要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充分保证房屋建设质量!”黄河坦言。经过乡党政一班人马研究,建房所需的12.7亩土地由乡政府负责解决;施工队伍由政府审核资质,再交由贫困群众自行确定,并逐户和施工方签订建房协议,轮流监督施工质量。同时,乡政府还出资聘请监理、质监人员全程监督,工程竣工后由专业机构验收并出具质量报告。 与此同时,蒲莲乡还对集中安置点的广场、健身设施、农贸市场、幼儿园、污水处理站等基础设施进行同规划、同施工、同监管、同验收、同使用,保证贫困群众入住后,幸福指数较以前有大幅提升。 “这里的居住条件确实好,就像城里的小区一样,买东西也很方便!”从蒲莲乡大岩村搬迁入住的贫困户刘盛章高兴地说道。 拓宽思路 解决群众增收和管理难题 从农村到城镇,增收问题怎么解决?这是贫困群众最关心的问题。 为此,蒲莲乡党委政府免费提供20多个市场摊位给贫困群众经营;免费为贫困群众开展劳务培训并协调外出务工就业;在集中安置小区,为贫困群众提供安保、环卫等公益性岗位16个……一系列的举措,既解决了贫困群众搬家后无田土可种的“后顾之忧”,又让他们可以增加收入。 收入问题解决了,怎样服务好来自全乡11个村的151户贫困群众,让他们生活更舒心? 蒲莲乡成立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党支部,由乡党委分管组织的副书记任支部书记。成立服务暨管理办公室,由搬迁户选举产生12名代表和6名楼长,组织在居住小区开展坝坝舞、放映广场电影等活动,协调解决群众之间的矛盾纠纷调解、环境卫生、公共设施管护等问题。同时还讨论建立了“小区管理公约”,让小区管理更加科学规范。
“政府在管理公约、管理方式上适度引导,最终要靠群众选的人去管理和服务,才能实现管理得更细、服务得更好的目的。”黄河坦言。 (责编:叶子 媛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