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镇网

热门关键词:  杏林镇  请输入关键词  龙扬镇  怀远县  莲花寺

四川省汉源县古路村:天梯上的彝寨飞越“贫困”

2019-01-26 15:32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高文

原标题:天梯上的彝寨飞越“贫困”——四川省汉源县古路村的“脱贫经”

编者按:山高沟深,交通不便,是我国西部地区贫困发生率偏高、经济发展薄弱和脱贫难度较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我国,深度贫困地区大多数处于地形陡峻的山区,如何突破交通不便、地势险要的困境,是脱贫攻坚工作不可回避的难题。四川省汉源县古路村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代表——不修公路修索道,农业产业和乡村旅游的有机结合,让古树村这样一座古老的村庄焕发了新颜。打破传统思维,依托山区特色是古路村给广大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带来的有效启发。

本报记者高文

“我从天梯上的村庄来”是四川省汉源县永利彝族乡古路村支部书记骆云莲的网名,也是四川省汉源县永利彝族乡古路村的写照,村子位于大渡河大峡谷入口的绝壁之上,是雅安市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2018年以前村民出行,全靠2003年从石壁上凿出来的一条宽只有一米左右的骡马道。骡马道尽管只有不到4公里,但垂直高差近千米,因而古路村被称为“天梯上的彝寨”。随着脱贫攻坚工作深入实施,古路村发生了显著变化,村民住上好房子,用上电喝上了自来水。

2016年,当地政府投入2340万元,修建一条集客货运输、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索道,解决村民的出行难题。2017年8月,跨度750米的索道建成开始试运行。2017年底,通过这条索道,古路村运进三辆每辆载重3吨的机动三轮车,结束了村里没有机动车行驶的历史。如今,古路村内第一条机动车通行公路已经建成。

2018年底,古路村摘下了“贫困村”的帽子。

不修公路修索道

从汉源县城去古路村,要驱车一个多小时才能到“一线天”——骡马道的起点。而古路村的村委会所在地,当地人即便路上不休息,走上去也要2个小时。

据当地百姓介绍,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一条在陡峭的山坡上凿出来的天梯和树藤,是村民们下山的唯一依靠。2002年当地人在绝壁上凿出一条路,可以通行骡马,故称“骡马道”。

从山脚到“癞子坪”,再到古路村2组的“斑鸠嘴”,总共4公里,大渡河峡谷,悬崖直入云霄。记者沿着骡马道前往古路村。从山脚到半山腰的六组爬了一个多小时,大渡河就在脚下边,路盘旋在悬崖之上,抬眼望不到尽头。

骆云莲说,以前山高路远,就算种了核桃也没人愿意到村里来收,只能人背马驮运送出去。村民们觉得,古路村要摘下“贫困帽”,必须解决运输问题:骡马道毕竟不是公路。

有没有既保护生态,又保留骡马道,还能解决村民快速出行和运输重物的办法?

经过分析、论证,造价2340万元的架设索道方案脱颖而出——

索道横跨大渡河峡谷,一头连着古路村骡马道的尽头“斑鸠嘴”,另一头连着马坪村“二道坪”,直线距离760米,峡谷落差近800米。

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市、县两级领导多次进村调研,“最初方案肯定是修公路,绕进万家沟,盘旋而上,开凿‘挂壁公路’,工程造价数以亿元计。”汉源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杨娟娟介绍,方案被否决不只是因为严重破坏生态。

“40+1人的车厢,在景区比较少见,但能满足运输量大的要求。”索道承建方项目经理巩传东说,以前2组到5组的村民要绕行3个多小时,而坐索道3分钟就可以跨过。

“索道开通后,我就卖了3头骡子。”45岁的二组组长李其学2012年开始养骡子驮货物,“现在没生意了。”但他的收入并没有减少,去年下半年开起了小卖部,又将自家房屋改造成接待站,可以同时接待20多人住宿。此外,他还种了40亩核桃,卖给游客不愁销路,每年也有1万多元收入,“这叫不叫成功转型?我还准备再修一座房子搞接待。”

“从现在的效果来看,建索道这步棋走对了。索道带动效应明显,除直接带动从事旅游接待的村民增收,也带动了其他村民通过销售家畜、家禽、农产品增收。”

产业发展是关键

在申绍华经营的农家乐,来自眉山的几个驴友点了土鸡、老腊肉、高山土豆等几个菜,走的时候还买走了十几斤核桃。“生态有机,物超所值。”驴友曾华称赞。

游客们到古路村总会顺手买些土特产。

“就算有路,没有产业支撑,我们是不可能脱贫的。”古路村的村民们知道,路通了,游客多了,土地上种植的东西最后都会变成财富。

事实上,古路村的产业发展并不是那么一帆风顺。

经过调研,古路村的土壤和气候很适合种植核桃,骆云莲提出大规模嫁接核桃新品种,但因为经济发展滞后,村民们响应的人很少。

为给大家做示范,骆云莲自掏腰包十几万元,栽了200多亩核桃树,还一家一家做工作,“果树苗长大要时间,修路要时间,待路通了再种果树,这得耽误多少时间?”

咬咬牙,村民们决定跟着干,2013年到2015年汉源县实施“产业发展大会战”,技术员上门,免费发放树苗,新栽核桃树2500多亩。截至目前,所有新增核桃树已种植完毕,今年将是大面积收获的第一年。

现在,漫山遍野即将进入盛果期的核桃树,果实将不再愁出路,早年用骡马驮餐具、桌椅的村民,发展乡村旅游将不再担心客源。

“真没想到,在这悬崖上与世隔绝生活了半辈子,现在用上了电,喝上了自来水,走上了安全的骡马道,还建起了索道,搞起了乡村旅游,在家里都能挣钱了。”村民李其学对未来充满了期待:宽带网络已经覆盖了全村,大家不出门就可以知道外面的世界,更重要的是在家就可把生意做了,把钱赚了。

路不通,产业就不通;路通了,打通的不仅仅是产业发展之路,还有村民的思路。古路村的“脱贫战”,就这样节点精准、有条不紊进行着。

乡村旅游是未来

到古路村虽然路途艰难,但依然阻止不了游客们纷至沓来。据汉源县相关部门的不完全统计,从2015年“五一”黄金周到现在,每逢节假日到古路村的游客每天都有几百人次,有的村民为此办起了农家乐,有部分贫困户也经营起了纯天然的土特产。

骆云莲发现,驴友和游客选择来古路村,钟情的就是体验“骡马道”的古与险。游客来了,在村民家吃生态食品、住传统彝寨、购高山特产,有村民一年增收达4万元。“现在山上大概有10户人家专门从事旅游接待,能接待100多名游客。”骆云莲介绍,到古路村的游客散居在村民家,民居就成了农家乐。

2组村民李其超家就正在修建新房,他还种植了5亩核桃树在山上,“准备开个农家乐,卖点土特产。”

53岁的申绍华,家里开着旅游接待站,对去年国庆期间的火爆体会更深。“每天都爆满,接待量1000余人次、营业额1万多元,比往年国庆黄金周大约翻了一番。”申绍华扬了一下手机,“平时生意也比以前好,这个周末又有人预订了。”申绍华说,外地游客到这儿来爬山,看大渡河风光,吃吃我们的土特产,觉得很惬意,“回头客还不少,也有朋友推荐。”

隔壁的申绍才,在家里堆放着若干圆形桌和塑料凳。“以前骡马只驮米面油,现在要驮饮料用于接待。”申绍才介绍,“就连停种的大豆也恢复了,游客要吃豆花。”

目前,古路村已经找到了脱贫奔康新路径:打破传统思维,依托山区特色,抓住旅游开发机遇,尽早走出一条自然生态和民俗文化融合发展的脱贫之路。

“硬件方面,我们正在继续加强通组公路、公厕、购物店等基础设施建设;软件方面,我们持续对有接待能力的农户进行培训,让游客不仅能品尝到正宗的高山美食,也能住上卫生干净的床铺。”骆云莲告诉记者,古路村下一步有望融入更大的旅游格局中,“大渡河大峡谷是三个市州共有,凉山一侧正在论证修建玻璃栈道,乐山一侧规划建设大瓦山旅游环线,而处在节点位置的古路村将与它们形成呼应。”



(责编:叶子  媛媛)

微信扫一扫,即刻分享!
责任编辑:
首页 | 网站地图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网络110报警服务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版权所有 中国乡镇网新闻中心 投稿邮箱:2135293720@qq.com 电话: 4009-916-216 蜀ICP备13027954号

川公网安备51050202000200号 法律顾问:四川滨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