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着难点去 赢得民心归
——奉节县平安乡“四访”工作助力脱贫攻坚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做好特殊贫困人口精准帮扶,落实健康扶贫、社保兜底等政策,探索资产性收益扶贫等方式,着力解决影响“两不愁三保障”的突出问题。 奉节县平安乡是我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产业、基础设施较为薄弱。在脱贫摘帽的路上,该乡结合兴调研转作风促落实行动,探索“干部走访、教师家访、医生巡访、农技随访”的“四访”工作法并在全县推广。奉节县的这一有益探索,在全市两会上引起广泛关注。 本报记者昨日专程赶赴平安乡,采访“四访”工作给当地带来的巨大变化。 1、干部走访 找准痛点暖人心 搬进新家三个多月,47岁的熊礼国却依然恍若梦中。 “要不是党的政策好、干部的关心,我想都不敢想还能住新屋哦。”1月28日,小年,奉节县平安乡茨竹村石桥微型安置点,冬日的细雨带来高山严寒,熊礼国家白墙灰瓦的房里,炭火映红了脸庞,带来一屋的温暖。 这温暖,让熊礼国百感交集,泪水模糊了他的眼眶。 往昔的日子在他眼前一一浮现——那是因骨髓炎不得不截肢的痛不欲生;是四处漏风的土坯房带来的度日艰辛…… 如今,艰难的日子已成过往,熊礼国一家的生活,温暖如炭火。 熊礼国的土坯房,就在新房子对面的山坡上。 经过多年的风雨,土坯房的墙上留下了许多裂缝。每到冬天,寒风呼啸着穿过,严寒刺骨。 多年来,熊礼国与妻子林华翠都努力想改变家里的境况,无奈却力不从心。 “左腿有骨髓炎,没钱治,最后只有截肢。”熊礼国多年病痛,又在2010年截肢,生活的重担全部落在了林华翠身上。熊礼国对重庆日报记者说,“那些年的医药费、细娃的学杂费、屋头的开销,全靠她打零工撑着。”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熊礼国一家的困境,一点一点改变。 2016年,熊礼国被列入因残、因学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从那时起,平安乡人民政府财政办主任卢朋就成了他的帮扶责任人。 从被列入建卡贫困户起,熊礼国就发现:来访的干部多了。 干部不仅来得勤,还问得细:从家庭每一个成员的年龄、文化程度、从业情况、身体状况到厨房、卫生间、猪圈的样子,土地是流转还是自己在种植,现有条件能发展哪些产业……事无巨细,都详细记录在了卢朋为熊礼国一家建立的台账里。 熊礼国说,一家人的生活“发生了做梦都不敢想的变化”。 新房在2018年4月初动工,9月份全家人就搬了进去。熊礼国还当上了护林员,林华翠也成了村里的保洁员,两个人的工资加起来一个月有近2000元…… 其实,熊礼国一家的经历在平安乡乃至整个奉节县并非个案。 在平安乡,不仅领导干部和帮扶责任人定期走访,而且建立了村、社、院坝根状网格体系。乡镇驻村联系领导、驻村工作队员、村五职干部任网格责任人,实行网格管理,划片包干,责任到人,常态化开展走访。全乡划分为50个网格,安排112名网格员,走访7016户农户,全面掌握该乡各家各户的家庭信息、制定帮扶措施、规划产业发展、协调落实政策、解决具体困难,找准部分贫困户在思想上不愿脱贫的症结,对症下药,靶向治疗。 在奉节全县,网格管理员已实现了常态走访,实现了“干部进村入户、户户必见干部”。 2、教师家访 扶贫扶智断穷根 小年时节,海拔逾1000米的平安乡咏梧村四组,就读平安小学校五年级的李金花和二年级的李征桂姐妹迎来了一次特殊的家访。 学校早已放假,又是高山天寒,怎么会有老师来家访呢? 更何况,这名老师,既非两姐妹的班主任,也非两人的任课老师。 “我在学校负责后勤事务,今天受胡云周老师委托来看看她们。”原来,虽然已放假离校,但李金花的班主任胡云周老师却一直牵挂着姐妹俩的学习、生活情况,特意委托留校的刘长政老师来看看她们。 “那还是9月开学的事情了。”电话里,胡云周告诉记者,开学不久,他就发现李金花整天没精打采,上课时常走神。 原来,李金花母亲外出务工多年,失去了联系,父亲又有残疾,家里全由60多岁的奶奶和爷爷撑起。为了减轻奶奶和爷爷的负担,让正读二年级的妹妹能够安心读书,懂事的李金花不想继续读书了。 为此,胡云周当天下午就到孩子家中进行家访,进一步了解李金花家中的情况,并与孩子的奶奶一起开导她:“孩子,努力学习才能给家里带来希望,才是对奶奶最好的回报。” 在胡云周和学校许多老师的共同关心和帮助下,姐妹俩无论是在学习态度、学习成绩,还是在个人卫生、礼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转变,特别是李金花,如今已成为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在平安乡,为了开辟“第二课堂”,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全面开展了教师家访工作。 58名教师利用下班、双休日等,送“爱”上门,对学生逐一进行家访,了解家庭情况、沟通教育方法,把孤儿、单亲、留守等特殊情况家庭作为重点家访对象,通过举办关爱活动、微信视频联线等方式,关爱学生成长。 此外,老师们还送“育”上门,在学生家庭密集的院坝、楼栋等地,召开“院坝家长会”“楼栋家长会”,宣传教育政策、倾听家长意见。开展“家访问题分析会”,对家长意见、建议相对集中的热点问题逐条进行分析、商讨解决方案。并定期回访,营造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家校共育”氛围。 平安小学校的彭清,曾是学校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捣蛋孩子。每次班主任廖亚军等老师家访时,家长总是因彭清的惹是生非不停地道歉。 “次数多了,孩子就觉得无所谓了,觉得自己就是个捣蛋鬼。”廖亚军分析后认为,孩子的举动,其实是想引起别人的关注,孩子的天性本就千差万别。也许,改变彭清不能靠批评和责骂,赞美和鼓励才是更好的方式。 于是,廖亚军和任课老师商量好,在家访时尽量表扬彭清的优点,并建议爷爷奶奶凡事多鼓励、少责骂。 在学校,廖亚军也针对性地制订了鼓励计划,让彭清任科代表,并鼓励他积极主动帮助老师。 在家校共同努力下,彭清有了学习兴趣,不懂的问题也能够主动问老师,并积极帮助同学,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 3、医生巡访 送诊送药送健康 已是傍晚,小雨淅沥,天气严寒。 平安乡平安社区,丁地炜、李远红、刘芳君、翟琼4名医生,结束了一天的巡访,准备返回平安乡卫生院。 54岁的村民刘德美把医生送至路旁,一再叮嘱:“落雨,雾又大,要注意安全。” “晓得,你赶紧回去,莫冷到了。”车里,丁地炜大声回应着。 几乎每天,这样依依不舍的道别场景,都会在平安乡上演。 平安乡坚持开展三级“家医”巡访服务,对因病致贫的贫困户落实签约家庭医生,在患者家中张贴《“家庭签约医生”入户对接公示牌》,公示医生信息,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建立健康档案。签约家庭医生每月入户问诊不少于2次,送医送药上门,定期追踪治疗效果。 对患有乳腺癌的刘德美来说,丁地炜等医生的定期巡访,不仅是自己病情稳定的基本保障,更是给自己带来了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我有乳腺癌,他有风湿性心脏病,要经常检查,但当时到大医院检查天远地远的,不方便。小丁这些女娃子定期过来,我们不出门就能得到检查,真是非常感谢。”目送车在雨雾中远去,刘德美慢慢走回屋内:“这次检查,我们两个血压、血脂都正常,病情也稳定。” 除了为刘德美这样的贫困户落实签约家庭医生外,平安乡还实行村医常态化入户送诊,对小病小患及时送诊送药,对突发性疾病由村医通过电话与签约医生等进行会诊,病情严重的由村医联系驻村工作队共同送往医院住院诊疗。 “我们分成3个小组,每组4名医务人员,一般一个村巡访一次要3天时间。”平安乡卫生院副院长黄德功介绍,医院的17名医务人员,全面负责全乡12个村社3168户13324人的医疗巡访。 这样的巡访,为村民提供了基本的医疗保障,也能及时发现村民潜藏的病患,减少村民因病致贫。 丁地炜记得,2018年6月,他们在平安乡桃树村巡访时,发现村民吴昌禹脸色蜡黄,已无法下地干活。但吴昌禹却拒绝就医,认为忍一下就会好起来。 “检查发现他不仅全身都呈现蜡黄色,而且右上腹部还持续胀痛。”丁地炜讯问后得知,吴昌禹还有梦游的症状,“这是很典型的胆总管结石,需要马上就医。” 随后,平安乡卫生院与奉节县中医院取得联系,并成功劝说吴昌禹前往就医。 如今,吴昌禹已完全康复,又能下地干活了。 奉节统筹全县31所乡镇卫生院的医务人员,利用群众会、赶场天等,在镇街、各村便民服务中心等人群聚集地,免费为群众进行健康体检,提供基本医疗、基本公共卫生、健康教育、个性化健康管理等服务。 4、农技随访 掌握技术产业旺 平安乡和平村三组村民夏光彩体弱多病,但有了医生巡访的健康保障,夏光彩不仅生活自理不成问题,2018年还种了近3亩的辣椒,收入两万余元。 “身体健康,我就能做活路。不过如果只是我自己种,辣椒也卖不到这么多钱。”2017年的时候,夏光彩也曾种了半亩地的小米椒,却只卖了千把块钱。 从半亩地千把块钱到近3亩地两万余元,夏光彩的辣椒地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会有这样巨大的差别? “关键就是农技员来指导。”平安乡乡长文晓林说,和平村引进了桥兵农业公司,建立了蔬菜基地。在公司人员的建议下,夏光彩改变了辣椒的种植品种,由小米椒改种市场需求量大、价格也更高的二荆条。 在种植过程中,负责和平村农业技术指导的平安乡农服中心主任段龙又时常到夏光彩的辣椒地里进行技术指导。 “他们说用农家肥,我就用养的猪、鸡的粪便拌着草木灰来施肥;说要防虫害,我就按他们说的打药。”在农业技术人员指导下,夏光彩的二荆条辣椒获得了丰收,桥兵农业公司又以每斤0.8元的价格全部收购。 种植有专业指导,销售也不愁,这让夏光彩对种植二荆条辣椒信心十足,“我准备再找些地来,今年种5亩。” 文晓林介绍,为了帮助农民提高生产水平,增收致富,平安乡开展了农技随访。乡农服中心先后组织专业骨干75人次,到平安乡各村社区深入农业基地、田间地头,传技术、教方法,为农民提供产业发展上的技术扶持。 如今,农技随访在奉节全县得到了推广。135名科技特派员包村定点,带资金、带信息、带项目、带技术到农业生产一线,采取手把手现场讲解、亲身示范指导、入户面授交流等形式,大力推广应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培养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本土人才。 不仅如此,奉节县还与西南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重庆农科院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深度合作,聘请13名农技教授和专家组建专家服务团,每半年开展一次随访,分南北两片,护航乡镇特色产业发展。 本报记者 陈维灯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奉节县宣传部提供 (责编:叶子 媛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