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宁自治县作为全国唯一一个拥有三个布依族土语区的民族自治县,少数民族文化瑰丽富饶,是布依族文化集聚之地,蜡染之乡。近年来,镇宁县妇联紧紧围绕县“十三五”建设目标、“产业兴县、城镇活县”的发展思路,“城乡村统筹、产城景互动、民优特凸显”的总体布局,依托“锦绣计划”的实施,利用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培育新型民族文化业态,促进妇女就业,让广大妇女把“指尖技巧”转变成“指尖经济”,开启民族文化惠民的新篇章。 探出好路子,以点带面推进 紧紧围绕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协助党和政府做好妇女脱贫攻坚工作。 脱贫致富,离不开产业带动。以摸清“绣娘”底数及企业实情为精准扶贫提供决策依据,提出以“妇女手工产业促脱贫”为突破口,创新发展模式,尽可能吸纳更多贫困妇女就业,实现贫困妇女增收致富,促进全县城乡妇女发展的工作设想,牵头组织25家民族手工企业成立镇宁自治县民族手工艺文化产业协会,在民族风情文化街为协会企业无偿提供三年免租金铺面共计1200平方米,以“协会+企业+基地+绣娘”的龙头引领发展模式,引导民族手工产业从分散生产转向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发展。协会现有固定员工400余人,员工平均就业年龄在40岁以上,工人月收入2000余元。 以点带面推进锦绣计划向纵深发展,培育一批妇女手工示范基地,形成乡级行业发展网络,致力巧手脱贫,争取募役镇吴胜堡村布依阿媚民族服饰有限公司成为市级锦绣计划示范基地,获得项目资金5万元支持,积极带动了周边妇女200余人就业;全力帮扶马厂镇返乡创业扶贫车间打造巾帼脱贫基地,获得“锦绣计划扶贫基金”3万元支持。 整合资源,构筑发展平台。广泛凝聚社会力量,募集“锦绣计划扶贫基金”资金24.69万元,开展公益扶贫,助推妇女特色手工产业发展;连续两年成功举办主题为“锦绣助脱贫·巾帼展风采”活动,构筑妇女发展平台,带动更多妇女群众通过从事特色手工业实现创业就业、增收致富。 全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认真贯彻党中央及省、市、县决策部署,抢抓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采取超前谋划,多措并举,打造(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景宁小区产业一体化的工作方式,全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紧扣产业辐射带动,提出“锦绣计划”进校园活动,进一步推进县北师大实验学校蜡染文化与技艺进校园活动力度,同时以“坚定文化自信,传承民族技艺”为目标,打造白马湖中心学校“我是小小非遗传承人”示范学校,以一个手工一种文化,一个手工一种技艺,一个手工一个故事,创新锦绣计划,促进传承发展。 重点围绕易地扶贫搬迁“五个体系”建设,坚持党建带妇建,妇建服务党建原则,依托锦绣计划,找准基层党建与脱贫攻坚的结合点,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大力发展妇女特色手工产业,引领贫困群众发展妇女特色手工产业脱贫致富,创新推进锦绣计划“五个一”工程建设,打造“一条民族文化产业街区”“一个民族文化展示、展销体验为一体的综合馆”“一乡一村一特色”的锦绣计划示范点,最后形成“锦绣银城”一品牌的“五个一”产业格局。牵头有关部门,数家企业,政协委员等形成战略联合,景宁小区提供2300余平方米铺面免三年租金,作为打造文化产业街区及综合馆用地,组织10家民营企业成立镇宁银城趣事文化产业有限公司,自筹资金120万元,全面整合具有镇宁特色的“雕、织、绣、染、画、品”等相关特色企业,打造“一街、一馆”,建立良性利益链接机制,制定一户企业带动25户贫困妇女的就业计划,形成“公司+政府扶持基地+绣娘+贫困户”的发展格局,加快易地扶贫搬迁与产业扶贫相结合,扎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工作,确保安置点贫困妇女“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和服务,构建脱贫长效稳健机制。积极探索稳定妇女脱贫的新做法新模式,把景宁小区作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加强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扎实抓好培训和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推进搬迁劳动力技能培训,加快安置点产业培育和发展,促进搬迁劳动力充分就业,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自2019年4月街区挂牌以来,已组织来自湖南民族职业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200余名学生,聚焦民族手工艺文化传承,开展实践活动。
截至目前,镇宁已建成民族手工企业40余家、锦绣计划基地4个、民族文化产业街区及综合馆各1个,直接和间接带动500余名贫困妇女就地就业、就近创业,妇女特色手工产业年产值达2000万元以上。全县绣娘达2000余人,直接从事特色手工产业的妇女800余人,其中景宁小区就近就业人员287人,其中妇女268人,贫困妇女161人。全县妇女工作得到省、市妇联及县委政府的充分肯定,镇宁被授予贵州省“锦绣计划·巧手脱贫”示范县称号,获得20万元项目资金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