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乡网

热门关键词:  杏林镇  怀远县  莲花寺  龙扬镇  请输入关键词

安徽贵池梅街:脱贫路上,有你生活更美好

2019-09-09 11:32 中乡网
        中乡网安徽讯  梅街镇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有些人因病因残致贫,生活不能自理,有些人年纪很大,失去大部分劳动能力,他们仅靠政策支持和帮扶责任人难以满足生活需求,他们的脱贫路也走得更加艰辛。然而,在崇尚“孝老爱亲,邻里互助”的梅街人心中,亲情是一种不离不弃的坚守,邻里是一种相互关照的缘分,恰是有了亲人们、邻居们真诚热情的帮带,特殊贫困群体才有了生活和精神上的依靠,梅街镇的脱贫攻坚道路上也因此充满了浓浓的爱与感动,相互守望的心灵总会在看似平淡的瞬间产生强烈触动——脱贫路上,有你生活更美好。
镜头一:工地上的兄弟情
          四十多岁的柯百武在工地上卖力地搅拌着水泥,偶尔停下来歇会儿,一边擦擦汗,一边把眼光投向坐在不远处空旷场地的弟弟柯百成,看到弟弟安然无恙,还冲他笑了笑,他放下心来,继续干活。
        柯百成自幼患癫痫病,伴有二级肢体残疾,2014年他与家中年迈的母亲因生活困难成为梅街镇潘桥社区的贫困户;哥哥柯百武同样是该社区贫困户,妻子柯丽患有二级多重残疾,家中还有两个孩子在上学。2017年,母亲去世后,柯百武不仅要撑起自己的家庭,还要时时照顾柯百成,避免癫痫病发作时遇到危险,于是就有了带着弟弟去工地的那一幕。
        “他有这种病是不能常出门的,所以平时都是柯丽去照看,家务活也帮着干,靠他自己不行,有时候是真不凑巧,我才带他出来。”柯百武告诉我们,虽然他也会感觉到生活的负担,但是亲人之间相处的和谐融洽,能够相互帮助,还是很开心的。“去年我的大女儿上中学,我们想让她去城里接受好一点的教育,可是按照家里的情况,陪读肯定不行。柯丽的妹妹正好住在城里,她不仅帮大外甥女在贵池十中报上了名,还让她住在自己家里,可算是解决了我们一个大难题。”
       亲情无形,难以用言语描述清楚,有爱的行动能够化解所有困难。相信柯百武家的两个孩子也会在充满温暖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镜头二:帮哥哥开启新生活
         红瓦白墙,门窗崭新,程学国在屋里看了看,屋外转了转,也许他正在心里偷偷比较着改造前后的房屋,有智力障碍的程学国不能像平常人那样表达,但他脸上不断露出喜悦的表情,想必此刻也是满心欢喜的。
        程学国是梅街镇铺庄村特困供养贫困户,一级多重残疾,在生活上需要完全依靠他人,除了吃饭洗澡,其他事情都做不了。弟弟程学家本来在外地做电工,收入不低,但是因为放心不下他,所以辞去了外地的工作,回到乡下做小工,为的就是能够在家门口时时照看。他们的大哥很早就去世了,尽管如此,大嫂陈月香多年来坚持照顾残疾的二弟,有事情大家一起商量着做,亲人之间从未有过生疏。
        在今年梅街镇开展的“两不愁三保障一安全”排查活动中,程学国住的房子被鉴定为D类危房,纳入了危房改造计划,程学家知道消息后很兴奋,并全力投入到房屋的重建工程。拆除旧屋、进材料、建房子、盖瓦、装门窗……每个环节,他都尽心尽力的参与其中。“我家儿子和媳妇在外面都有固定工作,不用我操心,现在照顾好哥哥是我心中一件大事。今年房屋重建基本上是我帮他完成的,他快到七十岁了,现在能够住进安全的新房子,过上舒适的老年生活,我们都开心。”
         亲情无私,如何付出都不求回报,只愿亲人能越来越好。2019年程学国将摘去贫困户的帽子,在亲人的关怀下,他的老年生活肯定无忧。
镜头三:用行动带来转变
         梅街镇刘街社区周冲组,有这样一位扶贫好亲属,名叫杨凤英。
         生活中的杨凤英是一个温柔而又坚强的人。17年前她嫁到梅街镇刘街社区,从此开始了孝顺父母、帮扶兄弟、相夫教子的生活。她的丈夫为了家庭生活常年在外务工,杨凤英也是每天早出晚归,希望能够帮助丈夫减轻负担。
        大伯殷芳龙是聋哑人,无法外出务工,2014年成为刘街社区建档立卡贫困户,当时他整个人都沉没在悲观消极的情绪中,每天无精打采。看到这番情景,杨凤英心里很难受,她暗暗下决心:虽然自己的责任是以照顾家人为主,但是经济的重担也不能扔给丈夫一个人扛,况且哥哥还被纳入了贫困户,一定要想办法帮助他脱贫,帮他树立起生活的信心。于是,杨凤英在打理家中事务之余,开始向别人学习食用菌的种植方法,这几年她凭借着在家种植食用菌和丈夫在外务工的收入,不仅满足了一家人的生活开支,还给家里建起了两层的新楼房,她满心欢喜的带着大伯殷芳龙一起住进了新楼房。
        家人的努力上进和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殷芳龙看在眼里,内心也在一点点的发生变化,他渐渐转变了自暴自弃、无所事事的心态,主动跟着杨凤英一起在田间劳作,精神面貌比以前提振了许多。杨凤英说:“哥哥虽然成了贫困户,有国家的好政策帮扶他,但是我们是他的亲人,不能将他扔给国家。我们要带着他干活,带着他走出贫困,今年我种了8000棒食用菌,哥哥也给我帮了不少忙呢,他跟以前可不同了,我们对他脱贫很有信心。”
        亲情无价,难以用金钱来衡量,家人无言的鼓励往往能成为人们心底最持久的动力,殷芳龙在他的脱贫路上越走越精神,也祝愿他早日脱贫。
镜头四:杂货店里有个好帮手
         今年57岁的曹可祥,是梅街镇姚街村黄岭组贫困户,自幼患有小儿麻痹症,无法直立行走,只能靠着一双手来代替走路,他因主动要求脱贫、思想积极向上等事迹,成为了梅街镇有名的“星级示范户”。镇村帮扶干部见他生活有很多不便,多次劝说他住进敬老院,可是老曹性格倔强,他总是态度坚定地回绝,执意居住在自己的老屋里,独立生活,想靠自己的力量活的更有尊严。
         “我在菜园里种满了菜,养了很多家禽,还经营了一个杂货店,琐碎的事情就太多了,这些靠我一个人可做不了。所以呀,最要感谢我的好邻居曹昌庆,每当我遇到难题,他就来做我的双手和双脚,只要我出门,他都会骑着摩托车过来,带着我到这到那,从没收取过一分钱油费。”曹可祥说起他的时候,总是笑的合不拢嘴,有这样一位好邻居的相助,让他觉得很幸运,也很感激。说话的功夫,一辆运货物的车子在门口停下,曹昌庆远远的看见了,立刻赶过来,娴熟的帮忙搬运货物。见到店内物品堆的有些凌乱,新进的货物摆放不下了,曹昌庆四周打量一番,跟曹可祥合计着,把东西重新归置好,在他们默契的配合下,小店里很快变得井井有条了。
         “远亲不如近邻,近邻胜似亲人”。这样一句简单的话,这样一个简单的人,带给贫困户的却是一份浓浓的情。姚街村虽然地处山区,自然条件差,但民风淳朴,有互帮互助好民俗,既传承了中华民族“扶弱助残”的美德,帮助孤寡残疾等特殊贫困群体解决了生活上的不便,又有效地激发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信心。(特约通讯员:马兰)
微信扫一扫,即刻分享!
责任编辑:本网编辑
首页 | 网站地图

版权所有 中乡网,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投稿邮箱:2135293720@qq.com 电话: 400-092-6118 蜀ICP备13027954号-1

川公网安备510502020002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