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嘉 12月8日,紫阳县东木镇下起了一场雨,建设中的燎原村集体经济合作社香菇种植基地,并没有因为天气寒冷而延后工期。随着主体建设的基本完工,驻村第一书记李挺觉得离自己的目标又近了一大步。 燎原村原是东木镇的一个深度贫困村,全村1831人中1237人被列入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燎原村立地条件差、土地分散,无法进行规模化生产,村集体经济几乎为零。 2018年4月,李挺作为中石油测井有限公司派驻的扶贫干部来到燎原村,并任第一书记。对这个典型的空壳村,他觉得当务之急得把村集体经济做起来。 想法有了,怎么干?他注意到燎原村大都是分散生产经营的农户,长期单打独斗,既没有规模效应,也不熟悉市场销售。于是,成立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便提上了日程。 无米也能成炊 既然要成立村集体经济合作社,那就得有产业,有产品。村上一来没钱,二来没产业,怎么发展?李挺想:村民自家产的新鲜蜂蜜、优质茶叶、美味腊肉等都是原生态的好东西,而自己是企业派驻的工作队队长,背后有一个庞大的消费市场。要帮村民赚到钱,那就从帮村民代售土特产做起。 李挺和村上的工作队自掏腰包,跑市场、跑物流、跑订单。很快,合作社的“首秀”成功,第一批订单就高达5.7万元,这不仅极大地鼓舞了工作队队员的信心,也让村民有了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动力。 “没想到销售势头这么猛,燎原村已经无法满足生产需求,于是我们把目光投向了东木镇甚至紫阳县。”李挺告诉记者。当年8月17日,燎原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成立。在村党员干部的带动下,44户村民以资金入股,入股资金32.8万元。这笔资金作为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的流动资金,不仅实现了村集体经济破零,更成为燎原村发展产业的物质基础。 “无米成炊”式的销售成为合作社发展初期的探索,2018年销售农产品达150余万元,利润30余万元,入股会员分红2万余元。 增收致富的“葡萄串效应” 随着合作社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村里还流转土地建茶叶种植基地,新建蜂蜜加工厂和榨油厂,成立技能培训中心,为村民发展产业提供技术指导。2019年合作社全年销售农产品达250余万元,利润达40余万元,贫困户户均分红249元。 随着燎原村集体经济的“蛋糕”越做越大,村民也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引发了村里增收致富的“葡萄串效应”。 26岁的王先伟今年辞去了北京的工作,回乡创业。 王先伟一家本是燎原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父亲在家养殖土鸡,规模也不大。后来村里成立了合作社,王先伟的父亲入了股,不仅年年拿分红,家里的土鸡蛋都不够卖了。于是父亲建起了家庭农场,养殖土鸡达到3000只。仅凭这一项每年能给家里带来4万元的收入。 听说王先伟有创业的想法,李挺主动找他,给他讲国家政策,帮他出谋划策。在李挺的支持下,王先伟的养牛合作社顺利建成。 2018年至2019年,燎原村成立了4个合作社和1个家庭农场,2020年又成立了3个合作社。产业发展了,村民脱贫了,燎原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 飞地经济“飞”出新天地 合作社蒸蒸日上的发展势头,村民们看在眼里,乐在心上。不过,李挺对于燎原村的产业发展有了新的谋划。2019年,经过多地考察调研,李挺决定建立食用菌种植基地。这是燎原村投资最大的一个项目,但必须建在东木镇的集镇上。 把村集体办的合作社建在镇上,这事在村里引发了不小的争议。“400万元的投资,失败了咋办?”“村里的合作社咋能不建在咱们跟前,建在东木可不就成镇上管了。”……合作社股东代表大会上,村组干部、议事代表、村民代表们的质疑之声不绝于耳。 面对质疑,李挺平心静气地给大伙儿做工作:“首先,村里的自然条件限制是客观事实。其次,香菇种植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镇上人力资源丰富,交通相对便利。再次,镇上居住着100多户燎原村易地搬迁贫困户,发展合作社的首要目的是带动这些贫困户早日脱贫。”为了让大家放下顾虑,他还保证招工时优先选择燎原村村民。 5月,“飞地”合作社种植基地项目在东木镇开工了。2021年建成后,年利润将达到100万元,解决全镇100人的就业问题。
如今,燎原村已成为东木镇远近闻名的富裕村,而以“村集体经济+合作社+贫困户”的带贫益贫模式,也让大山深处的人们对生活有着更加美好的憧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