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张艳玲 3月春见、4月枇杷、5月李、6月桃、7月葡萄……四川省德阳市罗江区星光村一年四季月月有果,是当地远近闻名的水果专业村。 星光村种植水果的历史要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近半个世纪,星光村引进了近20个水果品种,村民们信奉“逢快不撵逢慢不懒”的种果法则,在起起落落的市场中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然而,随着上一代果农逐渐老去,罗江区星光村也面临人才青黄不接的困局。 邻村砍掉的老品种 10余年后又翻红 因为果树种植历史长,星光村培育起了一支40人左右的果树嫁接队,每年11月份到次年4月份,他们都要离开村子为各地果农提供果树嫁接服务。 这支队伍走南闯北,对市场上的新品种非常敏锐,几乎每年都会引进一些看好的品种到村试种,渐渐地,星光村发展起了近20个品类的水果,几乎月月都有果子上市。 星光村的果农虽然对新品种充满热情,但却信奉“逢快不撵逢慢不懒”。“现在村里还有20世纪70年代从温州引进的蜜橘,600多棵树,农民依然认真管护,每棵树每年有大概200元的收入。”星光村果农老罗告诉记者。 近年来翠冠梨的翻红更让村民尝到了“逢慢不懒”的甜头。翠冠梨又称“六月雪”,1992年星光村开始大量种植。不到10年,翠冠梨的市场价格便跌破成本,邻村大量砍树,星光村却按兵不动,将400亩翠冠梨保留了下来。谁曾想,几年后,翠冠梨市场便有所回暖,价格开始缓慢上升。“去年地头价卖到了3.5元/斤,每亩产量有8000斤至1万斤,每亩产值超过2万元。”老罗告诉记者。 市场消费习惯的不断变化对品种更新也是挑战。2006年,星光村引种福建琯溪蜜柚,党员干部带头试种6亩,一举成功。蜜柚产量高,好的年景每亩产值超2万元不费劲。2012年,星光村蜜柚已经发展到800多亩。但好景不长,2018年,蜜柚地头价就跌到了几毛钱。“一是蜜柚种植成本低,四川各地大量扩种;二是蜜柚个头太大,不适应消费者的喜好。”星光村党委书记周华分析。 怎么办?星光村依然不急不躁。他们找到中国柑研所,在专家的指导下,目前已高改了近30亩橘柚。“橘柚个头小,品质好,是个可以尝试的方向。”周华说。 不惜售不追涨 小产区站稳大市场 “大老板吃不饱,小老板吃不下”。有一段时间,星光村也对自己规模不大品种过多的产业发展模式充满怀疑。县里领导来调研后也指出:“星光村的产业发展模式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但要改过来也不容易。” 不过,事实证明,星光村经受住了市场检验。“一个品种价格不行了,另一个可能又补上了。”老罗家5亩多地主要种的蜜柚和翠冠梨,蜜柚价格不行时,翠冠梨价格又回升了一些,每年水果收入稳定在3万元左右。 近年来,农业生产设施的不断完善也让星光村有了底气。为什么翠冠梨能翻红?周华说,以前没有冷链设施,梨子一窝蜂上市,价格自然就垮下来了。如今,星光村也建起了冷库,库容达800吨,有效缓解了集中上市压力。 经过几十年耕耘,一到收果子的季节,星光村客商络绎不绝。“农户都有自己熟悉的老板,不少都已经打了十几年的交道。”老罗说。 去年,晚熟柑橘“不知火”先涨后跌,星光村果农却在前期高价出货,其他地方的不少大业主因为惜售吃了亏。“星光村人均耕地只有1.1亩,最大的一户也就20亩左右,规模小反而平常心,每年都是适时销售,不追涨不惜售。”周华说。 因为守着几亩果园,星光村农民大部分都选择农闲就近务工,不会走得太远。2020年,星光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7万多元,高出全区4000多元。 这代果农逐渐老去 星光村思考未来之路 范云林觉得自己干不动了。2017年,他79岁,把5亩多地流转了出去,每年能收4000多元的租金。 “要不了10年,村子里种植人才青黄不接的现象就会凸显了。”周华在2020年作了统计,全村40-50岁的果农有12人,40-60岁的有41人,60岁以上的有300多人。村里很少见到“80后”“90后”,他们比父辈更具有冒险精神,不愿意围着果园转,纷纷到苏浙沿海一带打工,一年也就回来一次,“侍弄”果树的技术也就断代失传了。 星光村“两委”已经在为这一天作打算。2019年,星光村对全村土地流转意愿进行了摸底。2020年8月20日,星光村将有流转意愿的800余亩土地在成都农交所德阳分所的农村产权交易平台上挂牌,经过2轮竞价,以840元/亩的价格流转给了业主。这也是罗江区首次通过农交所挂牌成交的土地流转案例,实现溢价40%。
周华告诉记者,这次流转的土地主要都是用于种粮油的。“大家舍不得果园,只要还干得动,就不会轻易丢给别人。”但周华认为,这一天迟早会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