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等一系列利好政策,学校的硬件条件普遍得到改善,多数教师的满意度大幅提升。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个别地区的教育困境显得格外刺眼,更令人反思:怎么让乡村教师请得来、留得下、待得住? 步入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任在肩,打赢脱贫攻坚战指日可待。乡村教师在这一关键节点的作用尤为显著,他们扶贫扶智,阻断贫穷的代际传递;他们撒播知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育英才。我们不能让这些扎根基层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吃了苦又寒了心。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要提高乡村教师素质和积极性,留住有责任心的乡村教师,地方政府必须落实中央的各项政策,切实提高乡村教师待遇,让他们居有其所、病有所医、衣食无忧,晋升有望。此外,地方政府应给予乡村教师足够的重视,表彰、嘉奖优秀教师,引导民间形成尊师重教氛围。唯有保障乡村教师体面的工作、有尊严的生活,他们才能安心从教,积极作为,“读书无用论”也就不攻自破。 强国必先重教,重教必先尊师。基于此,我们往往赋予政府和教育部门太多期待,而忽视了家庭、企业和学生应当承担的责任。在强调师德师风建设,对老师高标准、严要求的同时,家长应理解、尊重、支持乡村教师的工作,不能拿着放大镜挑毛病,以防用无形枷锁束缚住老师的手脚,走向另一个极端。企业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尤其是留守儿童多、父母缺位、隔代抚养普遍的地区。比如马云从2015年开始颁发的“乡村教师奖”便是有益的尝试。至于学生,不能将社会各界为之创造的求学条件看作理所应当,要为了命运之改变、民族之复兴而努力读书。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投入可能不会立竿见影,但今天的付出必将在未来产生巨大的价值。由是观之,一些地方“宁可不盖办公楼,也要盖好教学楼”,发展乡村教育的做法值得借鉴。不少地区开展家校社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办好群众家门口的教育,也值得推广。 遇见一位好老师是人生的幸事,拥有一批好老师是民族复兴的希望。在发展乡村教育,“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让广大教师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的过程中没有人是看客,须大家携手行动,共同成就。作者:李洋 (作者系本报实习记者)
(责编:叶子 媛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