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控制农用三轮车后,赵瑜出门经常骑着她的三轮车,小狗“汤圆”蹭地蹿上车,伏在她脚边。一个人、一只狗,开着“敞篷车”下地,别提多“拉风了”。 赵瑜熟练掌握三轮车驾驶技术的代价,是把村委会的大门撞了3次,把墙角的瓷砖撞掉了一块。在她看来,骑三轮车“比考驾照难”。和骑三轮车一样难的,还有打井、爬到房顶接水管、拿起钳子拧铁丝。 对于这个从未在农村生活过的女孩而言,初来科技小院,一切都“太难了”。 2018年,赵瑜来到曲周县西刘庄村。刚开始建设科技小院时,她还没有三轮车,想借村民一辆自行车出门买东西,一口一个“婶儿”称呼人家,但对方却担心这个不知从哪里冒出来的“大侄女”借了车不还。 “或许人家觉得北京来的娃娃在这儿也呆不久,来了别再帮倒忙吧。”赵瑜把自己的困扰写进工作日志,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晓林和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副站长张宏彦看到她发来的邮件,就帮赵瑜出谋划策——快到“六一”儿童节了,赵瑜可以在小院里办个儿童节活动,邀请村民带孩子参加,打开局面,让村里人知道赵瑜是来做什么的。 儿童节当天,等孩子们放学了,村里人也忙完农活后,赵瑜在小院迎接来客,拿出给孩子们准备的小礼物,还露了一手专业知识,给孩子和村民讲环保课,讲什么是绿色发展。 聊得热络了,开始有人问赵瑜:“你们大学生怎么来这儿呢?”这下赵瑜终于有机会说明来意了,这个怀揣普及农业技术想法的大学生第一次得到了村民的理解。 “现学现卖”,是赵瑜从2009年建立的第一所科技小院里学到的“秘籍”。村民的桃树叶子发黄,树长不大,赵瑜到地里取土样、给树拍照、问施肥情况,自己查文献,又和学校老师邮件交流了三四次。发现桃树缺铁,她就告诉村民怎么补铁。一位农民种的金银花大片枯萎,打了镇上农资店开的农药却不见好转,急得一天找了赵瑜三趟。赵瑜联系了学校一位中草药专家,老师远程“会诊”,发现植物得了白绢病,需要翻晒土壤,配合打药治疗,这才保住了金银花。 2009年,早在科技小院建立之初,李晓林和他的团队就担心:以后会有更多学生愿意到农村来吗;如果学生不愿意来、来了待不住怎么办;科技小院能持续发展吗;他们真的能提供农民需要的服务吗;学生在这里“放羊”怎么办;他们能不能完成论文、怎么毕业、能不能找到合适的工作? 2019年进入中国农业大学读研的黄江波曾经对加入科技小院又期待又担心。“我主要是想学习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而不是为了得到一个学术成果。一听说要到农村去,正好符合我给自己的规划”。 在正式入学前,黄江波就到曲周科技小院实践了几个月,他渐渐打消了疑虑。那段时间,黄江波有问题就和老师视频讨论,开组会时就从河北回北京,查资料就上农大的线上图书馆,他担忧的问题基本没有对他造成实际困扰。 张宏彦告诉记者,在大学里,专家研究的问题和学生学习的角度会越来越专,而在农业生产中,需要解决的却是综合性问题。“‘小院模式’让研究生第一学期在学校里学习,第2-5学期在生产一线实践。除了学习本专业知识,还能学到很多综合性知识。” 来到科技小院,是他们在大田里寻找选题的契机。黄江波一到曲周科技小院,就和当地养鸡场的养殖户聊上了。“养鸡场比我想象的好得多,环境很好,管理规范,整体操作也非常科学。不过这里依然有一些问题没有解决,比如动物粪便处理问题。”一到农村,就读于资源与环境学院的黄江波马上从自己的专业出发,从生态角度寻找农业生产中的问题。 甜叶菊是曲周县近年来新引进的一种经济作物,虽说是要靠它帮助农民拓展新路子,但具体怎么种,大家心里都没底。赵瑜查了半个月的文献,每天盯着天气预报,等天渐渐暖起来,一到合适的气温就马上动手播种。种植一周后的缓苗期,曲周连下了一周的大雨。“我当时可害怕了,每天早上6点一起床就要去地里,看看它们长什么样了”。 赵瑜最初借用村里的水井浇地,村里不少村民浇地都靠这口井,赵瑜每天早上5点就要到地里,才能给甜叶菊浇上水。 赵瑜每次浇地时都在地里盯着,生怕出问题,结果还是把村里的水井用崩了一次。“当时挨了好一顿责备。人家肯定觉得这些大学生干什么都不行,种地种不好。”她开始琢磨把附近污水处理厂处理过的水引流到地里,并很快动手接水泵、连水管。 赵瑜发现,她在种植过程中比附近农户节水50%,田里的小苗反而长得更快。她在老师的指导下调查发现,整个种植季农民大多灌溉10次左右、打农药七八次,而赵瑜只浇水4次、打农药两次,结果产量差不多。 2018年12月,赵瑜应县里要求办了面向全县农户的甜叶菊种植培训,教农民如何节水、少药地种植甜叶菊。现在,她说起甜叶菊的经济价值、药用价值、种植方法如数家珍,俨然成了专家。 李晓林还记得,第一批学生到科技小院一段时间后,农大有两位老师来到小院,他们一来就告诉李晓林,这里的学生特别活跃,眼睛放光。“学生们在这儿面对形形色色的人,组织活动、办培训、搞调研、帮老百姓解决问题,科学思维、实践能力、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生产中处处是文章。”从2009年第一所科技小院建立以来,相关师生发表学术文章319篇,其中SCI论文38篇;编写专著9部,研发6个产品,申请了8项专利。科技小院的科研成果分别于2016年和2018年两次在《自然》杂志上发表。 张宏彦说,团队希望通过理论结合实践,研究出服务培养人才的模式,供更多教学研究单位借鉴。如今,中国农业大学和23个省(区、市)的29家科研院所合作,建立了127个科技小院,合作模式包括“农业科研院所+地方政府部门”“农业科研院所+农资生产企业”“农业科研院所+农业生产企业”和“农业科研院所支持的农业企业”等。 “科技小院一方面要解决科研理论和实际应用联系不紧密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要解决国家农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张宏彦表示,他们正在探索怎样用科技小院10年来的经验,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十年树木,曲周科技小院里两棵相距4米的梧桐树已有三四十公分粗,春天花香满院,夏日绿树成荫。树下的水泥地上,时不时放着小马扎迎接来客,屋子对面的墙上白底红字写着“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的农大校训。 2019年暑假后,升入研三的赵瑜回到学校。最近她要找工作了,她刚到西刘庄村时借宿的那家人给她出谋划策,包村干部给她讲面试的技巧。她准备考选调生,考上以后到基层工作,这回赵瑜“没什么怕的了”。(见习记者 毕若旭 罗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