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0月16日电 14日,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张悠慧团队、精密仪器系施路平团队与合作者在《自然》(Nature)杂志发文,首次提出“类脑计算完备性”以及软硬件去耦合的类脑计算系统层次结构。这是一年多来,清华大学在类脑计算领域继“天机芯”和“多阵列忆阻器存算一体系统”后于《自然》正刊发表的第三篇成果。 据介绍,类脑计算是借鉴生物神经系统结构和信息处理模式的计算理论、体系结构、芯片设计以及应用模型与算法的总称。 “通俗来讲,‘完备性’可以回答系统能够完成什么、功能边界在哪里等问题。研究完备性,可以为软硬件系统的解耦合、划分不同研究领域间的任务分工与接口提供理论基础。”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研究员张悠慧说。 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教授、清华大学类脑计算研究中心主任施路平介绍,该研究成果表明,类脑计算系统也可以支持通用计算,极大地扩展了类脑计算系统的应用领域,也使类脑计算软硬件各自独立发展成为可能。 《自然》杂志的一位审稿人评价说:“这是一个新颖的观点,并可能被证明是神经形态计算领域以及对人工智能的追求的重大发展。”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金海表示,此项研究“在类脑计算系统领域做出了基础性、原创性的贡献,有利于自主掌握新型计算系统软硬件核心技术。” 据悉,未来在理论层面,团队将更关注类脑应用的“神经形态特性”;在系统层面,团队将研发受脑启发的支持通用计算的新型计算机系统结构与芯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