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陈彬 择业是各类毕业生不得不面临的首要问题。读书人无论把学位读到学士硕士,还是读到了博士,总归是有告别课堂告别校园的一天;而无论是多少年的好友同窗,也终会由于择业时方向的不同而演绎出不同的人生。以法科毕业生为例,大多数学生选择到检察院或法院任职,也有部分同学会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政府部门,当然也有去做律师或公司法务的;在地域方面,有人选择在省会等二三线城市工作,也有人把家安在了偏远的小县城。 当毕业几十年后再聚首时,曾经的恰同学少年早在各奔东西时,就已决定了不一样的人生,有的同学仕途顺畅,成为主政一方的父母官;有的同学踏足商界,富足多金;有人按部就班地打发朝九晚五的上班生涯;也有人飘忽不定,在职场上换来换去,甚而至于老来失业,靠领失业金过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择业其实就是在选择自己的人生,不可以不慎重。 从个体的角度而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择业考量。不过,择业也并非没有一定之规,要成功地选定自己的终身职业并能终有所成,就需考虑个人的天赋才能兴趣爱好,而顺应客观的时空环境也是必不可少的。 梁漱溟先生在《朝话》一书中,谈到了年轻人在择业问题上应有的两个“最好的”态度。一是要“从自己主观一面出发来决定”。要看看“自己最亲切有力的要求在哪点;或对于什么最有兴趣。”兴趣即是自己所爱好的,这也是自己才思聪明之所在。这些主观方面的条件,可以决定自己往前学什么或做什么,学这样或者学那样,做这事或者做那事。然而,自己主观上的要求与兴趣虽然如是,而周围的环境却不一定能给你机会;给你的机会,却又不一定合于你的要求和兴趣。不过,如果正面主观力量强的话,大概迟早可以打通兴趣爱好与环境机会之间的局面,最终能使“有志者事竟成”。二是“由客观上的机缘自然地决定”。它要求“把自己的心放得很宽,仿佛无所不可随外缘机会以尽自己的心力来表现自己”。虽无所择而自然有择,“这个态度一点不执着,也是很大方的。” 择业时“最不好的”态度是“一面在主观上没有强有力的要求,兴趣不清楚,不真切,而自己还有舍不开的一些意见选择,于是在周围环境就有许多合意与不合意的分别。”“一面不能从主观上去克服它,由不合意的环境达到合意的环境,一面又不能如第二个态度之大方不执着。”既没有坚强的意志进行主观的努力,又没有随缘的心态,当然就容易感觉苦闷。 梁漱溟先生言说的对象虽然是青年学生,不过他所给出的建议,几乎适用于任何年龄段的从业者,同时又有所侧重。如其第一个主观方面的“好态度”,适合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而选择学习专业、制定自己人生规划的人。兴趣爱好因人而异,有些专业非有不一般的天赋才能不可,它既非有权多金者就能从事,也不是刻苦勤奋就能达到的。比如这几天神舟十二号发射升空,聂海胜、刘伯明和汤洪波3名航天员成为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的首批“入住人员”,这一消息很令人振奋。 我们相信,许多人都有一个遨游太空的梦想,不过,我们绝大多数人并不会奢望自己的“飞天梦”能实现,因为并不是谁都具备从事航天事业的资质和能力的。至于一般的领域,倒是只要对自己的兴趣爱好有一般的认知,尽早制定一个人生规划,辅之以勤奋和努力,则会有“有志者事竟成”的可能。今年有一位本科毕业生,她的本专业学的是新闻,辅修二学位学的是法学,考研选的是法律硕士专业。她对自己未来的规划是做一名法制新闻记者,希望能运用新闻报道的技术与技巧,报道专业性较强的法制新闻。像这样对自己未来有想法有准备的学生,一定会比那些考研时随大流、读书时没主见、毕业时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地到处考试的学生更成功吧。 其实,一个人不可能在年轻时就对自己有很通透的认识,对职业的选择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大多数人都是在不断地“试错”过程中发现自己的热爱的。另外,在更多的时候,外在的环境也并不能如人所愿,你或许志向未变,但却禁不住客观形势的变迁,曾经的朝阳行业,顷刻间就会变成夕阳,曾经是很抢手的“人才”,也可能转眼之间就下岗。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不固执,需要随缘“俟天命”,顺乎自然。
最近,网上有一位48岁的男子给上海市政府的失业求助信引发了网友的热议。这位被称为“失落大龄职场男”的王先生自称高学历,曾任职外企高管,但却已失业三年,他和妻子育有两子,一直在申领政府发放的微薄的失业金,加上偶尔挣到的咨询费及家里有限的储蓄勉强度日。王先生的遭遇确实让人同情,只是如果他能在再就业过程中发挥自身的特长,放宽自己求职的视界并放下身段,“随缘”地找到一份儿能养活自己和家人的工作应该也不是很难吧。态度决定成败,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