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乡网

热门关键词:  杏林镇  怀远县  莲花寺  鏉忔灄闀  龙扬镇

乡村杂技小院里的传艺育人

2021-04-07 16:09  发布:中乡网  责任编辑:李琴

  光明日报记者 陈元秋 耿建扩

  从河北吴桥县城向东驱车半个小时,便来到了铁城镇张松村。在这个只有40多户200多人的小村落里,一处乡村杂技小院远近闻名,成了运河边上的一道独特风景。

  跟随着小院的主人、68岁的何书胜走进300多平方米的院落,各种杂技魔术表演道具映入眼帘,树枝上挂着鸟笼,树干上坐着猕猴,铁笼子里还饲养着狮子、老虎等。十几名年轻杂技演员正在练功,晃管、蹬方桌、舞流星,一个个精彩的杂技节目让人眼花缭乱。

  何书胜是这一杂技世家的第六代传人,四五岁起就跟随父亲学习走钢丝、骑独轮车、杂耍、硬气功等,到他的孙子孙女已是第八代。为了传承祖辈留下来的民间杂技艺术,他收徒教学,至今徒弟已300人有余。1983年,何书胜创办了常发杂技团,和弟弟妹妹等家人租马戏大棚在各地表演杂技。

  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民间杂技团逐渐走了下坡路。许多民间杂技团招徒弟难,演出也难,而且民间团大多是家族式技艺传授,教学、管理、节目创新都很难有突破。面对发展困境,何书胜并没有放弃。

  看电视、读报纸、去外地参观、研究演出录像……他每到一处就请教当地杂技艺人,反复琢磨演出视频,将各种各样的杂技“老活儿”掌握并传承下去。他说,无论到什么时候,“老活儿”都是杂技艺术的“骨头”,必须要活态传承下来,不能让“老活儿”仅仅存在于影像资料里。

  何书胜还想方设法用新元素包装传统技艺。在他看来,从无到有开发出一项新的杂技技艺很难,只能在原有的杂技技艺基础上进行革新。为此,他和家人一起,反复打磨,将悦耳的《泉水叮咚响》音乐和流行的舞蹈等元素巧妙地融合到传统的“十样杂耍”之中,变传统节目为视听盛宴。

  这几年,何书胜还不断挖掘中国传统杂技艺术的精髓,在传统魔术方面又有新的传承,推出古彩戏法、大变鸽子等传统魔术节目。这样创新着、传承着、坚守着,何书胜的传统杂技表演不断焕发新生机。

  “我在这边学了12年,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了特别多的杂技技能,师父和其他老师对我特别好,教我怎么做人,教我很多道理。”何书胜的弟子、杂技团演员张鹏来自陕西延安,12年前,他从黄土高原来到“杂技之乡”学艺,目前已经成为杂技团的骨干之一。

  杂技小院目前教授的传统杂技项目有60多个,几十年来,从这里走出的杂技演员已经超过300人。

  在何书胜的弟子们看来,杂技小院更像一个“家”,在这里他们不用交学费,而且吃住都是免费的。何书胜一边给徒弟们传授养家糊口的技艺,一边言传身教,教导他们做人。徒弟们到了适婚年龄,他还会热心地帮忙张罗孩子们的婚事,到目前,他已为三个徒弟举办了婚礼。

  作为杂技团的“掌门人”,何书胜不担心徒弟们“自立门户”,还经常鼓励学有所成的徒弟出去闯事业,成立自己的演出团队,让他们学会独立经营管理。他说:“我们终有演不动的一天,年轻人才是杂技传承的希望。”

  如今,何书胜的杂技团已经有100多人,常年承接各种演出任务,还带动附近村子的杂技事业红火了起来。十里八乡的人们都知道这里有个杂技小院,一听到锣鼓声,大家会不约而同地来到这里,魔术、驯兽、狮子舞、气功特技等轮番上阵,引来阵阵喝彩。时间长了,有些心细的观众还能学到几手小魔术,回家表演给孩子们看。

  如今,张松村已被纳入当地全域旅游项目,通过杂技专业村的辐射作用,带动周边村及更多地区发展杂技文化和杂技旅游。

  《光明日报》( 2021年04月06日 07版)
来源:光明日报

微信扫一扫,即刻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