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4月22日电 (记者 王恩博)今年开始,中国将从脱贫攻坚全面转向乡村振兴。作为支持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各地金融业亦需多维施策。中国银保监会22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四川、贵州、青海三省银保监局一把手介绍了各自高招。 四川:金融帮扶三个“不变” 四川贫困量大,其中不少是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凉山脱贫更是影响四川乃至全国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的控制性因素。如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并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需要应对的挑战。 谈及这一问题,四川银保监局局长陈育林给出“定心丸”称,将保持金融政策连续和稳定。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在过渡期内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支持力度总体稳定。对继续推进结对帮扶和定点帮扶工作,与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结对”,保持银行保险帮扶态度不变、决心不变、力度不变。 不仅政策不急转弯,对已脱贫地区和人口的金融支持还将继续强化。陈育林说,将进一步强化对产业培育、就业帮扶、易地搬迁后续扶持的金融服务,重点支持他们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努力增加对吸纳带动脱贫人口较多的产业和企业的信贷投放。 四川尤其将加强对国家、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政策倾斜与创新,参照银行业保险业对“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的支持政策,制定对重点帮扶县的金融支持措施。陈育林承诺,“我们将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努力确保脱贫地区贷款余额持续增长,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各项贷款增速高于全省贷款平均增速”。 贵州:念“山字经”助“产业兴”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聚焦“产业兴”,才能推动金融活水浇灌乡村。贵州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的省份,推动现代山地特色农业就成了攻坚和振兴的秘诀。 贵州银保监局局长李华涛说,贵州着力念好“山字经”,选准推动茶叶、蔬菜、食用菌、辣椒、中药材、生态畜牧业等12个农业特色产业加快发展,形成了一批规模较大、带动力较强的支柱产业,如辣椒产销全国第一,茶叶、蓝莓、刺梨种植面积全国第一,带动全省农业增加值增速连续4年位居全国前两位,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大关。 在这其中,银行业保险业全程跟进服务,提供资金支持和保险保障,发挥了重要支撑促进作用。例如围绕12个农业特色产业,陆续推出“黔菌贷”“贵椒贷”“中药贷”“刺梨贷”等特色信贷产品,累计投放贷款2294亿元;推动将特色农业产业全部纳入地方政策性农业保险范围,争取财政加大保费补贴力度,补贴比例一般掌握在80%,最高可达90%。 据了解,贵州将继续引导银行机构加大脱贫地区县域产业发展资金支持,重点增加对产业链长、带动脱贫人口多、持续发展能力强的产业和企业信贷投放,适当降低信贷门槛,下放信贷审批权限,鼓励参照LPR发放中长期优惠贷款。鼓励保险机构因地制宜发展脱贫地区特色农产品保险,积极开展价格保险、气象指数保险、收入保险等新型险种。 青海:“信贷补短”破资金瓶颈 乡村振兴离不开金融支持。但青海省部分县域金融资源极为有限,且资金外流现象明显。青海银保监局局长倪金乾介绍,“十三五”初期,2015年末,青海39个县中有8个县的存贷比低于10%,都集中在青南地区,最低的果洛州久治县只有0.41%的存贷比。 针对该情况,青海银保监局锚定青南涉藏地区作为信贷补短“核心区”,加大监管引导和政策指导,督促辖内银行机构每年选择存贷比排名靠后的5个县域机构,制定存贷比提升计划,明确信贷支持责任,实施重点监测、定向考核,逐年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资金支持。 倪金乾表示,经过几年努力,青南涉藏地区县域存贷比从“十三五”初期的19.82%提升到42.5%,增幅最大的一个县是玉树的曲麻莱县,从2015年末的4.25%提升到了70.93%,增加了66.68个百分点。果洛州久治县从2015年末的0.41%提升到了31.02%,可以说成效十分显著。
他透露,下一步,青海将继续把县域“信贷补短”工程作为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强化监管引领,结合当地的产业规划,按照县域、银行两个维度统筹制定存贷比的提升计划,破解县域发展资金的瓶颈,引导资金回流农牧区,最大程度地为乡村振兴提供信贷支持。(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