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创业就业,成为新市民。他们无论是安居、兴业,还是大宗消费,都离不开相关金融服务。不久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研究采取金融支持消费和有效投资的举措,提升对新市民的金融服务水平,优化保障性住房金融服务。 金融机构怎样围绕新市民的需求创新产品、优化服务,未来如何进一步精耕细作、持续发力?记者进行了采访。 金融服务精准便利,让新市民创业有奔头 山东省聊城市莘县的张先生于2019年来到济南打拼,承包了一家食堂。经过一段时间经营,生意逐渐稳定。 今年初,受疫情等因素影响,食堂经营遇到困难。焦灼之际,“新市民创业贷”帮助张先生解决了资金压力。“20万元贷款在1天内完成了审批,按季还息,到期还本,也可随借随还,还能享受政府贴息。”张先生说。 “新市民创业贷”是齐鲁银行为支持新市民创业开发的新产品,该产品以创业孵化基地创业人员、新引进技工人才、新就业大中专毕业生、进城务工人员等为服务对象,缩短贷款审批发放流程,贷款期限最长3年,并可多次使用,给新市民创业提供更充分和灵活的资金支持。此外,山东积极运用政府性融资担保合作机制和财政贴息政策,符合条件的新市民可享受政府担保和贴息,有效降低融资成本。 浙江省嘉兴市的新市民竹炯军也尝到了金融服务的甜头。“我到嘉兴经营农场好多年了,以前想申请贷款,因没有当地户口屡屡碰壁。不久前海盐农商银行客户经理主动帮我办理贷款手续,第二天100万元贷款就到账了。”竹炯军说,他用这笔钱新上了稻虾养殖项目,现在收入噌噌往上涨。 今年以来,越来越多的新市民享受到了支持创业就业的金融服务。邮储银行在福建省推出“新市民贷”,跨地域联动,提高贷款审批效率,解决新市民贷款难题;北京银保监局推动将外地在京创业人员纳入创业担保贷款扶持范围;山东菏泽市对申请贷款的创业高校毕业生经营年限放宽至最短1年,扩大了信贷服务覆盖面。 日前,银保监会、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提高新市民金融服务可得性和便利性,增强新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新市民金融服务重点支持哪些人群? 银保监会有关负责人说,新市民主要是指因本人创业就业、子女上学、投靠子女等原因来到城镇常住,未获得当地户籍或获得当地户籍不满三年的各类群体,目前全国约有3亿人。各地可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明确服务新市民的范围。 创业就业是新市民扎根城市的基础。金融服务如何更有针对性地为他们加油助力? 《通知》提出,鼓励商业银行加强对新市民创业形态、收入特点、资金需求等因素的分析,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精准评估新市民信用状况,优化新市民创业信贷产品;支持地方将新市民纳入创业担保贷款扶持范围,落实担保、贴息等政策,简化创业担保贷款办理流程;支持吸纳较多新市民就业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获得信贷资金等。此外,对新市民较为集中的行业开展保险产品创新,发展适合新市民职业特点的雇主责任险、意外险等业务,提高新市民创业就业保险保障水平。 “金融机构应根据新市民的就业创业特点,有针对性地调整服务方式、更好提供支持,增强新市民融入城市的能力。”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说。 探索有效途径,让新市民生活更有保障 在更好满足新市民住房、医疗、养老需求等方面,各地各机构积极进行探索实践。 ——加强住房租赁金融服务,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让新市民住有所居。 “刚来厦门就解决了住的问题,我能更安心地工作了。”日前,河南的陈先生入职了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的一家公司,月薪5000元左右。他说,建设银行厦门分行为他在公司附近推荐了长租公寓,环境好,设施全,性价比也不错。 据了解,建设银行积极开发住房租赁综合服务平台,为新市民提供租赁、结算等服务,并协助地方政府进行新市民租金监管、补贴发放、市场监测等。目前相关平台个人注册用户超过3870万户,可出租的市场化房源36万套(间),正在出租的房源99万套(间)。 为了更好满足新市民的住房需求,国家开发银行2021年以来为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提供融资支持近120亿元,助力新增供给住房约12万套。为新市民提供购房信贷支持,农业银行推出“农民安家贷”产品,目前惠及近190万名进城购房的农村转移人口。 ——完善健康和养老金融服务,进一步兜牢新市民民生保障。 80岁的张玉臣曾患突发性脑溢血,生活不能自理。为方便照顾老人,在山东省东营市工作的女儿把他接到了身边。中国人寿长护险服务专员通过社区了解到这家人的情况后,上门宣传长护险政策,为其定制了预防压疮、血糖血压监测、家用无创呼吸机等居家照护服务,缓解家人照护压力。 金融领域助力织密织牢民生保障网。广州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项目将非广州户籍、持有居住证满2年人员纳入参保人群,推动医疗保障有效覆盖新市民群体;一些地方开设异地就医费用结算专户,便利新市民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广西试点开展新市民专属商业养老保险,更好满足补充养老需求……一系列创新服务有的放矢,助力补齐新市民医养保障短板。 ——优化基础金融服务,更好保护新市民合法权益。 更方便地开立银行账户、及时足额领取工资……这些事看起来简单,却关系着不少新市民的切身利益。《通知》明确提出提升基础金融服务的便利性和可得性,助力保障新市民合法权益。 金融机构不断优化服务。平安银行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简易开户服务,凭有效身份证即可申请办理,对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单位结算账户免管理费等;工商银行、农业银行等推出农民工工资代发监管、农民工工资支付保函等服务,保障农民工薪酬按时、合规发放;中国人保试点建筑工程履约类保证险,在政府部门认定相关企业欠薪后及时进行赔付。 金融知识普及宣传进一步加强。厦门银保监局组织银行保险机构走进社区、园区、校园,提供防范非法集资宣传、理财课堂等服务,提高新市民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 拓展服务广度和深度,为新市民营造良好环境 新市民群体为城市建设、新业态发展等做出了积极贡献。专家表示,让新市民更加充分、便利地享受金融服务是惠民生的实事,彰显了社会公平,同时也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务,对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银保监会有关负责人说。 如何拓展新市民金融服务广度和深度? “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需要金融机构更加积极地承担好主体责任。”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说,银行保险机构应当把服务新市民作为普惠金融发展重点。“银行可通过设立专项额度、加大考核激励、完善内部尽职免责机制等措施,鼓励分支机构及一线工作人员进一步做实做细新市民金融服务。” “新市民群体往往风险敞口较大、经济承受能力和保障水平不高,保险公司需要积极开发性价比高、保障内容较为基础的产品,同时提供阶梯式产品体系,满足差异化保障需求。”中国太保产险上海分公司总经理徐峰说,此外,结合不少新市民用工形式灵活的情况,可推出按月甚至按天投保的保险产品,并针对不同场景提供个性化服务。 完善风险分担机制有利于进一步提高金融机构积极性。专家表示,地方政府应完善新市民服务的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可加大对吸纳新市民较多的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的支持。金融管理部门也应持续完善政策措施,更好引导金融机构围绕新市民不断创新优化服务。 多措并举减少信息不对称。专家表示,一方面,金融机构应当大力运用科技手段,提升数据获取能力,对新市民进行精准画像,创新信用评价方式,降低对抵质押物的依赖。另一方面,加强与政府部门的合作,推动建立公共信用信息同金融信息共享整合机制,加快新市民相关政务信息的开放共享,营造良好融资环境。 “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完善信用基础设施,比如可加快建设全国性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和区域性大数据平台,并向金融机构开放,降低金融机构服务新市民的成本。”董希淼说。 《 人民日报 》( 2022年08月01日 18 版)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