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批筹建数月后,建信消费金融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建信消费金融”)近日获准开业,成为行业内第31家消费金融公司,同时也是继中银消费金融、中邮消费金融后的第三家国有大行旗下的消费金融公司。 业内人士表示,在国内消费金融队伍扩容之时,行业竞争或愈发激烈。展望未来,多家消费金融公司表示将持续发力数字化转型,提升获客、运营和风控效率。 建信消费金融获准开业 6月5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网站消息显示,北京银保监局同意建信消费金融有限责任公司开业。据悉,建信消费金融注册资本72亿元人民币,其中建设银行出资60亿元,持股比例为83.33%;另外两家股东为北京国资公司和王府井,分别出资8亿元和4亿元。 中国证券报记者发现,建信消费金融注册资本在目前消费金融公司中排名第三,仅次于蚂蚁消费金融和招联消费金融。Wind数据显示,蚂蚁消费金融、招联消费金融注册资本分别为185亿元、100亿元。重庆银保监局于去年底同意蚂蚁消费金融注册资本由80亿元增至185亿元。 但其实早在2019年6月,建设银行董事会审议通过《关于设立消费金融子公司的议案》,同意该行出资不超过人民币60亿元,与其他出资人共同出资设立消费金融公司。去年9月,该行公告称收到《中国银保监会关于筹建建信消费金融有限责任公司的批复》,获准筹建消费金融公司。 建设银行在公告中表示,成立消费金融子公司是围绕居民消费升级需求和新兴消费业态,提供新产品和服务,满足多样化、多层次的消费需求,践行普惠金融理念,进一步深耕消费金融领域。 行业头部效应显著 业内人士表示,随着新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的大量加入,竞争或日趋激烈,面对贷款定价下行及信贷成本上升的双重压力,各公司盈利呈分化态势。 整体上看,2022年,消费金融公司业绩分化明显。2022年,招联消费金融和兴业消费金融营业收入分别为175.01亿元、101.15亿元,净利润均在20亿元以上;中邮消费金融营业收入突破60亿元,同比增幅为6.37%,净利润为4.43亿元。 相较于头部消金公司,晋商消费金融、宁银消费金融、小米消费金融等部分公司净利润低于2亿元。例如,2022年,宁银消费金融并表后实现净利润0.26亿元;小米消费金融净利润为0.11亿元。 “消费金融公司整体的客户复用率偏低,导致获客成本不断上升,未来客户资源的竞争压力将日益凸显。”惠誉博华于2月发布的《2023年消费金融公司行业展望》显示,预计未来将有更多的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获批设立。记者梳理发现,苏农银行(原吴江银行)、江阴银行等部分银行正在申请消金牌照。 拓宽线上业务渠道 展望未来,多位业内人士表示,随着消费市场加速复苏、利好政策频出,消费金融或迎来重要机遇期,信贷规模有望保持增长。消费金融公司未来亦将持续发力数字化转型,拓宽线上业务渠道,不断提质增效。 中国银行业协会此前发布的《中国消费金融公司发展报告(2022)》显示,截至2021年底,消费金融公司数量增至30家,贷款余额突破7000亿元,同比增长44.2%;资产总额达到7530亿元,同比增长43.5%。“随着消费信贷需求逐步恢复,消费信贷规模有望保持稳步增长,整体消费金融市场将步入相对成熟阶段。”联合资信发布研报称。 面向未来,积极拥抱数字化变革趋势已成为多数机构共识。例如,马上消费金融推出虚拟数字员工等。
湖北消费金融公司相关人士表示,在助力乡村消费金融方面,未来将通过运用数字化、智能化金融科技手段,如卫星定位、AI监控等,为金融公司提供更准确、实时、安全的风险评估和监测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