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遵义张明富返乡办厂—— “一人富不算富,要带大家谋出路”(返乡创业 带动一方) 本报记者 黄 娴 看着一栋栋拔地而起的村民小楼,村子一天天发生变化,贵州梦润集团董事长张明富更加确信:当初返乡创业的决定是正确的。 返回家乡,带领村民发展鹌鹑养殖产业 56岁的张明富出生于遵义山区一户贫困家庭。17岁那年,母亲身患重病,家里一贫如洗,欠下巨额债务。1980年,18岁的张明富辍学回家,南下广东打工。凭着一股吃苦耐劳的劲儿,上世纪90年代初,张明富在广东顺德一家家具厂从漆工做到技术骨干,月工资3000元。 日子好起来了,可张明富还是高兴不起来。“身在城市,总想着在家乡开山辟路的场景。”1991年,怀着对家乡的思念与带领亲友们致富的决心,张明富揣着打工攒下的6万元钱回乡创业。 他找到亲戚们,鼓动大家筹钱办厂。“一个‘农二哥’开啥厂哟!有几个钱存在银行吃利息不好?”老乡们风凉话不少。 张明富决定自己干,他在遵义市火车站租了个门面, 搞副食品和化妆品批发生意,慢慢攒本钱。 1998年,积攒了近300万元资金的张明富,“最初的梦想”又冒出头。“一人富不算富,要带大家谋出路。”积累了一定经验的他,选择回村办化妆品厂。 租厂房、买设备,贵州梦丽雅化妆品厂开工了。没几年,“梦润”洗护产品逐渐走入农村千家万户,到2003年,仅厂里的运货车就有40多辆。 生意顺风顺水,张明富却一直在谋划怎么带动更多乡亲们一起致富。2004年,团泽镇鹌鹑养殖产业因经营管理不善,养殖户大多亏得血本无归。 “老张,你是村里的能人,得带着大家渡过难关啊。”一位村民说。张明富二话不说接过了重担。“不仅干,还得干好。”张明富接手后加大投资,建饲料厂,搞产品深加工。眼看着产业链逐步完善,可一场禽流感,使得产品滞销,产业遭受当头一棒。 怎么办?老乡们经不起“二次伤害”。张明富决定:先用公司资金将农户卖不出去的鹌鹑蛋全部回收,将存放时间过长的全部销毁;另一方面,发动企业所有员工找销售出路,拓展市场。 难关终于扛过,销售逐渐好转。随后,张明富硬是自己投资,在村里建起1万平方米鹌鹑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年加工2000吨鹌鹑肉蛋的现代化深加工生产线等,带动大坎村及周围上万农户养殖鹌鹑、种植鹌鹑专用饲料作物…… 激励带动,吸引更多年轻人建设家乡 张明富成了返乡创业成功的典范,但他心里想的却是如何带领更多农民工返乡创业。在他的带动激励下,原先认为在农村没有发展前景的年轻人,纷纷选择回乡创业就业。 32岁的张晓辉,17岁时想要逃离农村,到浙江、上海等地务工。2016年春节返乡,看到家乡大变,听到村民谈论着张明富的创业经历,内心很受震动。随后他辞去工作,带着近200万元资金回到镇上搞起了“山林鸡”养殖,市场前景良好。 村子的发展还要靠大家努力。这5年来,大坎村有1000多名村民返乡创业就业,不少人成了带动地方发展的“小老板”。 “在农村开工厂、办企业,更能树立农民的发展信心、强化农村造血功能。”张明富说,村子能发展,企业能办好,与各级党委政府对返乡农民工创业的重视和大力支持分不开。 遵义汇川区委办政研室主任冉娟介绍,汇川区通过“培育一批好典型、出台一套好政策、搭建一组好平台、实施一批好项目、打造一方好环境”的五个一举措,积极探索支持农民工创业创新的有效路径。同时,当地制定出台了《汇川区关于做好农民工工作的实施意见》等18个相关优惠政策,切实从政策层面支持和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2013年以来,已兑现创业奖励、场租补贴596.4万元,直接扶持返乡农民工创业852人。 统计显示,目前全区共有返乡创业农民工近9000人,占返乡农民工的58%,累计带动就业人数2万多人。2017年6月,汇川区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二批“双创”示范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