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呼和浩特9月24日电 题:残疾人老蒋“金猪”养殖记 新华社记者王靖、安路蒙 今年50岁的蒋鹏,被当地人称为“老蒋”,是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市乌兰哈达镇白音特布斯格嘎查的一位农民。 天刚微亮,还没等公鸡打鸣,老蒋就起身去喂猪,从南猪圈到北猪圈,从母猪到小猪,挥舞着舀子给百余头猪喂食,又开始一天的忙碌。 谁能料到,在短短的5年,那个曾经卧床不起、穷得叮当响的残疾人老蒋,如今活出了幸福模样,猪仔满圈。 多年前,因一场车祸截掉一只腿,伤了一只胳膊,老蒋成为残疾人,一家人陷入贫困。 庄稼种不好,零工打不了,残疾后的老蒋备受打击,终日躺在床上,动不动就对老婆、孩子发脾气。“除了吃饭睡觉,当时我真不知道自己还能干啥,就觉得天塌了。” 命运的转机出现在2015年,老蒋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经第一书记、产业指导员上门出谋划策,老蒋从“菜单式扶贫”中选择了劳动付出较少、回报率较高的养猪产业。 乌兰浩特市提供4.5万元产业扶贫资金,为老蒋家买来112头猪仔,还为他家盖起240平方米的大猪圈。在大伙的鼓励和支持下,老蒋装上假肢,从此又站了起来,认认真真地养起猪。 猪仔有了,可没有养猪技术咋整?为扶持贫困户发展产业,乌兰浩特市农牧和科技局组织20名产业发展指导员,每日走村串户为贫困户上门指导。产业发展指导员程志斌、蔡长友等人三天两头来一趟,跟踪处理老蒋养猪时遇到的“烦心事”。 起初,老蒋只给猪仔喂苞米或稻糠,猪仔不时拉稀生病。跟程志斌、蔡长友学习后,他开始将苞米、稻糠、豆饼、食盐、微量元素等混合着喂给猪吃,“咱家猪也不拉稀了,不仅抓膘快,肉质还好。产业发展指导员可是帮了我家大忙。” 随着养猪技术的进步,加上吃苦能干,老蒋家的猪越养越多,仅2019年就卖出180多头猪,纯收入10万元,实现了稳定脱贫。如今,他家的猪圈扩建到500平方米,拥有母猪17头。 老蒋算了一笔账:“每头母猪一年下两茬猪仔,每茬10多头,每头能卖1000多元,今年家里能收入30多万元,这简直就是‘金猪’呀!” 强有力的产业扶贫,让老蒋家的生活状况在全村实现了“反超”:新房里马桶、热水器一应俱全,新买的双开门大冰箱里塞满了肉蛋奶,日子越过越红火。 看到老蒋家成了村里养猪规模最大的农户,过上了新生活,20余户村民开始跟他学习养猪技术,猪产业成了全村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 猪产业的一帆风顺,也让老蒋逐渐确立了“小目标”:“两年内我要冲击到年出栏500头!” 老蒋所在的兴安盟,位于大兴安岭南麓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目前,全盟6个贫困旗县市全部脱贫摘帽,602个贫困嘎查村全部出列。全盟贫困人口从2012年底的45.3万人减少到2019年底的1705人,贫困发生率由41%降至0.15%。 多年来,老蒋一家发生的变化,一直被乌兰浩特市农牧和科技局副局长张树慧看在眼里:“5年前的4.5万元产业扶贫资金,如今在老蒋家至少衍生出10倍的效益。他的脱贫故事告诉我们,干部用心用情搞帮扶,贫困户勤奋肯干信心足,小康生活准会如期而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