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镇网

热门关键词:  杏林镇  请输入关键词  怀远县  as  莲花寺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须走出三个误区

2014-02-19 17:53 中国发展观察
  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如何把握城镇化机遇,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笔者以为,必须“走出三大误区、把握三个关键、追求六大目标”:

  1.走出三个误区

  第一,走出简单增加人口的误区。今后一二十年,每年将有相当数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及人口转移到城市,这将带来投资的大幅增长和消费的快速增加。更重要的是,除了将农民变为市民外,还要解决好产业结构、就业方式、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由“乡”到“城”的重要转变,城市规划、公共服务、交通组织、基础配套等一系列工作都要紧紧跟上,这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第二,走出封闭造城概念的误区。在农耕时代,每个城市和它控制的农村,构成一个小单位,相对封闭,自给自足。现在,地球都成了“地球村”,城是开放的,人是流动的。所以城市建设不是简单的“造城运动”,“有城无市”的现象比比皆是,关键是要提高城市的集聚力和承载力,通过完善功能配套、打造宜居宜业的环境,来吸引人的选择性流动,促进各类要素的向心性流动,在此基础上实现城镇化和工业化、农业产业化的良性互动。

  第三,走出“城市病”归咎城镇化的误区。城市人口、产业集聚后,不可避免产生一些“城市病”,如交通拥堵、环境恶劣,还有低收入群体生活等社会问题。对这些问题,不能仅看表象,不能仅仅从技术层面去理解,这里面有体制机制的问题,比如长期以来城乡二元化的户籍制度、社保制度。还有投入的问题,每年通过城市建设产生的建筑税和房产税占地方税的一半,还规费、基金等,最后真正用于城建交通的有多少?城市是富有生命力的肌体,也需要供养和维护。当然还有管理力度的问题,在规划、建设、管理上缺少一种强有力的协调和推进机制,缺少科学化、信息化的管理手段。

  2.把握三个关键

  首先,城镇化的内涵关键在一个“化”字上。城镇化作为人口等要素向城市集聚的过程,前提是人口等要素需要流动和能够流动。要加速城镇化就必须增加要素流动的动力,减少流动的阻力,关键在于一个“化”字。要素从分散走向集中,从农村走向城市,要素本身必须适应流动集聚的变化。变就是变革,能变才能“化”,加速城镇化的关键在于加速改革。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要顺应效益机制、市场机制,进行不断变革。要分化农民,“化”农民为市民,就必须打开城门,降低门槛,改变土地、户籍、社会保障等二元制度,培育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改变现存的农业生产方式,理顺农村社区的经济关系、城乡之间的交换关系。因而农民、农业、农村的生产方式、交换方式、生活方式是城市化要“化”的重要内容。当前首要的任务是减少农民,只有减少农民才能改变“三农”,而只有改变“三农”,农民才能“化”为市民扎根于城市。

  第二,城镇化的核心是解决“宜居宜业”问题。生产和交换是经济的横坐标和纵坐标,缺一不可。城市的“市”是市场之市,是作为交换关系总和的市场。城镇化表现为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农民的分化过程,实际上还取决于城市本身的结构,要有吸收外来要素的功能,有开放式的结构,要利于集聚人气和“市”气。城市发展的本质是追求集聚效益而改变社会和经济结构的过程。由于工业的分散,不能为商业的集聚兴旺提供足够的“服务半径”,使经济的两个坐标没有在一个点上,致使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主要特征是第三产业滞后,社会分工深化不够,就业岗位短缺,人气不足市气则不旺。所以,我们建设城市,必须处理好城与市的辩证关系。必须大力培育市场,千方百计降低城镇化的门槛,集聚人气,有了人气方有“市”气。

  第三,城镇化的关键是落实社会保障一体化。目前我国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比重一直较低,社会保障支出水平尚不如上世纪80年代的中等以上发展中国家的水平,这主要是由于社会保险制度覆盖面较小、城乡保障差距较大等原因造成的。城镇化的两大特征是人口自由迁徙和稳定就业安置,因而社会保障应当是一种普惠制、一体化的公共政策,保障对象不仅应当包括城镇职工,也应当包括城镇其他劳动者;不仅包括乡村中有缴费能力的居民,也应包括暂无缴费能力的居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当前,新生代农民工年富力强,是加快城镇化进程中潜力最大的重要群体,这正是构建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绝好时机,失去了这个时间机会就会犯历史性错误。

  3.追求六大目标

  第一,规划起点要高。对城镇体系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要使城镇规划在城市建设、发展和管理中始终处于“龙头”地位,避免出现城市功能布局不合理、交通拥堵等城市病频发、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等问题。

  第二,聚集效益要好。城镇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具有聚集功能和规模效益。要在增加城镇数量、适度扩大城镇规模的同时,把城镇做大做强,不能外强中干。

  第三,辐射能力要强。利用自身优势辐射周边和广大农村地区,带动郊区、农村一起发展,这是城镇责无旁贷的义务,一定要有这样的意识、视野、规划和措施,千万不能搞成孤岛式的城镇。

  第四,个性特征要明。城和镇都是有生命的,都有自己不同的基础、背景、环境和发展条件,由此孕育出来的城镇也应显示出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体现出多样性、互补性和融合发展。

  第五,人本气氛要浓。发展城镇不能“见物不见人”,一切应当围绕人的全面发展来展开,创造宜人宜居环境,让城镇更有人情味,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美好。

  第六,城乡互补要深。城镇化要打破二元结构,形成优势互补、利益整合、良性互动的局面。历史上,市带县体制也好、城乡一体化也好,其出发点都是要走活城乡联动这盘棋。因为城镇可以为农村发展提供动力,农村也可以为城镇发展提供后盾,不能以农村的“空心化”来谋求城镇的进步。(

微信扫一扫,即刻分享!
责任编辑:
首页 | 网站地图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网络110报警服务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版权所有 中国乡镇网新闻中心 投稿邮箱:2135293720@qq.com 电话: 4009-916-216 蜀ICP备13027954号

法律顾问:四川滨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旭 关于我们 | 加入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