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阳县地处幕阜山区,八山半水分半田,属限制型发展区域。近年来,我县依据县情,实施三大创新,因形就势,整合资源,乘势发展,做活了三农文章,实现了农民纯收入连续三年增幅超过15%。 创新绿色发展方式。崇阳县生态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到61.8%,依托绿,壮大绿,让绿既是发展的资源,又是发展的归宿。 建设绿色乡村。采取连片成线、整体推进的方式,大力开展“万人栽万树”活动,建设40个绿色示范村庄;抓好封山育林,完成退耕还林、现代农业木本油料林项目、石漠化治理项目,扩大绿色资源总量和质量。2013年投入资金2.3亿元,治山、治水、治污、治土,美化农村环境治理。 发展绿色旅游。积极延伸壮大原生态“一条龙”旅游链条,让原生态的景(青山湖、洪下十里画廊、桂花森林公园、青山湿地公园)、原生态的戏(崇阳提琴戏)、原生态的味(洪下野生桂鱼,青山小银鱼)和现代苗木、蔬菜、休闲观光农业融为一体,并扶持发展50家“农家乐”、“渔家乐”、“林家乐”、“民居乐”。 壮大绿色产业。构建“山上栽竹、山腰种茶、山下兴畜”绿色产业布局,全县共有竹林面积30万亩,茶园面积6万亩,年均出栏生猪80万只,年均养鸭1000万只,建立循环立体农业体系,形成“猪—沼—粮”、“鸭—肥—粮”等具有崇阳特色的循环农业绿色发展模式。 创新生产经营机制。我们创新三种模式,盘活农业生产经营核心要素。 创新土地流转模式。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采用转包形式,按不同的等级、不同的租金,把土地适度向种植大户集中;按照“群众自愿、土地入股、集约经营、收益分红”的原则,鼓励农民以土地承包权入股,把土地适度向专业合作社集中;通过“村组统一租地(流转)、部门统一规划、乡镇统一开发、县里统一招商”,加快土地、项目、资金等资源整合,土地适度向龙头企业集中。全县先后流转土地43万亩,整合资金6.1亿元,兴建基地201个,其中连片1万亩以上的基地4个。 创新多元扶持模式。多元扶持“两茶”、“两竹”、生猪、肉鸭、优质稻、优质水果等特色产业,将特色基地建成优势资源,对涉农开发的成片荒山和低丘低洼田地,进行了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捆绑涉农项目资金6000多万元,制订产业激励政策,以奖代补,重点配套扶持,激励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现代化;采取“五个一”的服务方式,结对跟踪服务,并启动林产抵押贷款试点。 创新农业经营模式。每一种大宗农业资源,都扶持一批企业优先发展,强力推进农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目前全县已有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19家,年生产总值过亿的有5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6家,预计全年农产品加工值达34.2亿元,占农业产值比重将达60%;引进5亿元投资建设天成物流园。该园是咸宁市南三县综合型物流中心,占地400亩,建筑规模45万平方米,包含农贸市场、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仓库、冷库、物流配送中心、银行服务网点、大型停车场及货运站等。开发集“果园、采摘、钓鱼、娱乐、休闲”于一体的农业基地,推动农业向观光旅游业跨越。如坤旺、森旺农业科技示范园,湖北生态博景园等6个农业基地和示范园已成为观光业的形象品牌。 创新涉农资金整合使用模式。除救灾救济资金、农户或个人直接受益的补贴资金及因其他特殊情况不宜整合的资金,我们将上级项目资金、本级涉农资金、部门专项资金以及各类社会融资全部进入蓄水池,设“总开关”,形成“多个龙头进水,一个管道出水”的资金整合使用格局。在坚持项目主体不变、资金渠道不变、使用性质不变、管理权限不变的前提下,统一规划,分区实施;统一立项,分头申报;统一监管,分项建设;统一考核,分别验收。2013年,整合涉农资金3.8亿元,新造竹林3万亩,新建茶园3万亩,完成油茶造林2.1万亩,建高标准水果示范园1万亩;完成各类水利工程566处,改善中低产田1.5万亩;基本完成15个村的小农水项目工程;解决了2.5万人安全饮水问题。 在“三大”创新的推动下,崇阳正在逐步显现“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美好愿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