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消息(张涛 记者丁一)6月初,全国画报社暨知名摄影家聚焦古蔺,来自《人民画报》、《民族画报》、《中国民航》等20家画报社、杂志社、出版社,以及新华社等新闻媒体机构,从不同角度记录古蔺自然风光、独特的人文景观,展示独特的地域文化。
近年来,古蔺县把文化建设作为跨越发展的灵魂,全面塑造“美丽古蔺·郎酒奢香”主题文化品牌,以“文“化“人”,培育“古蔺新人”,不断夯实文化基础,以精品文化建设助推古蔺发展。 文化落地“看得见、摸的着”,更多群众分享文化“盛宴” 近日,古蔺县的文艺小分队把舞台搬到了护家乡桂香村,花灯、川剧、民族歌唱等节目是文艺小分队员送给村民们的礼物。自一月开展“文艺进农家活动”以来,这支文艺小分队已是第26次进村演出了。
送文化下乡(康宁 摄) 今年以来,古蔺县免费开放文化馆,成立中老年合唱团和舞蹈培训班,并且有师资免费指导;而从四月开始,古蔺县文化、教育部门合作,实施“花灯进校园工程”,全年计划重点打造永乐中学、古蔺镇中学等6所学校。 类似于的文化惠民“蛋糕”并不是古蔺文化“盛宴”的全部。古蔺依托城乡广场、乡镇文化站、流动舞台车等载体,把奢香广场舞跳进了社区,编排《赤水河船工号子》、《颂奢香》等乡土文艺节目,有近20万人分享了这份精神“盛宴”。 值得一提的是,古蔺县精心打造全国首部电视音舞小品《花灯四季》,并在成都华美紫馨国际剧场成功首演;《闹花灯》参加全国各族少年儿童迎新春电视晚会,“闹得”金奖;《逗幺妹》作为唯一一个省级非遗节目参加全国非遗展演,“逗得”赞誉归。此外,古蔺县还对首届的70余件优秀文艺作品进行重奖,。
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古蔺花灯(康宁 摄) 目前,第二届“古蔺新人”评选活动正在推荐中,旨为古蔺发展加油鼓劲、再添动力。 近年来,古蔺围绕培育“勤劳朴实、感恩奋进、开放包容”的古蔺新人,成功创建“省级文明县城”,开展评比道德爱心模范、创业创新模范评比、文明单位、文明家庭等,打造“美在郎乡”志愿服务品牌。 古蔺采取政府投资、城乡共建、文化帮扶、社会捐助等形式,整合以工代赈、异地扶贫搬迁等项目资源,把文化广场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中,融入苗族、彝族、忠孝、茶等地方特色文化元素。目前,古蔺县已基本建成了箭竹苗族、马嘶苗族、马蹄彝族、金星忠孝等乡镇群众文化广场,不断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群众文化活动(康宁 摄) “四位一体”的特色文化体系,打造精品文化品牌 古蔺有辉煌的红色、名酒、生态、民俗民间文化,搭起了“四位一体”的特色文化体系,扬起特色、精品文化风帆。 近日,国家文物局公布,古蔺县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军四渡赤水战役遗址——二郎红军街被列入首批50个中国传统村落,二郎红军街的整体保护利用由此上升至国家层面。 也就是去年12月26日,中国工农红军古蔺“四渡赤水”红军小学正式成立,古蔺有太平小学、古蔺二小等20所学校加入“红军小学”行列。 这是古蔺红色文化结出的“果实”。 古蔺以红色太平古镇为中心,在原有基础上,加快红色文化体验区建设,建成“毛泽东四渡赤水纪念馆”、“战地黄花馆”、“中央红军机要室”等“三馆”,拍摄大型文献纪录片《四渡赤水·古蔺》,开展“重走长征路”等红色文化活动,丰富红色文化内涵。 酒是古蔺的“符号”。“郎酒传统酿制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蔺县郎酒老作坊”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在央视投放知名作家莫言、舒婷等撰写的系列郎酒散文电视片,创意植入名酒,建设“二郎名酒名镇”,分期推进“县城酒街”。郎酒品牌价值从2010年122.39亿元,增至2013年的309.58亿元. 古蔺有北纬28度线上保存最完好的原始森林——黄荆老林,有载入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纪录的美酒河风景区和郎酒天宝洞……“大自然、深生态”在这里得到诠释。近年来,古蔺县以“运动、健康、快乐”的理念,建成“中国西部第一营”——黄荆山谷度假型汽车露营地,举办双沙菜花节、黄荆老林英雄会等大型生态文化活动,市场化运营川南首台景区实景演出《黄荆·三百里》,盘活了沉寂的森林生态资源。 同时,古蔺县打造文艺精品《奢香情韵》,编印《我们古蔺好地方》、《奢香古蔺》,创作长篇小说《少女奢香》,举办“大寨苗族踩山节”、“箭竹苗家风情节”、“石屏彝族文化节”等特色群众文化活动,让民俗文化重新焕发生机。
苗族芦笙舞(康宁 摄)
群众彝族舞蹈(康宁 摄) 文化市场激起“鲶鱼效应”,文化“资源”向“资本”转变 今年4月,新华社关于古蔺文化产业发展咨询报告(2013——2014年度)正式出炉,报告从国家层面分析了2013年、2014年文化产业发展情况,并提出了古蔺文化与金融、旅游合作,建设文化休闲基地,推动全县文化产业发展。 古蔺与新华社、北师大、中国传媒大学等多家高端机构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制定《古蔺县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建立《古蔺县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库》,编制《古蔺县文化产业发展投资指南》,完成《古蔺县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13——2020年》编制,为古蔺发展文化事业提供“导航”。 文化筑巢才能引凤,才能聚“文气”、成“洼地”,同酒业、旅游、教育、城市等联姻,几者的品味才能升化。 对此,古蔺县以项目为载体,建设以西区文化活力中心为核心的文化产业集聚区、以太平古镇为中心的红色文化产业园区、以二郎名酒名镇为中心的酱酒文化产业园区、以黄荆老林为核心的生态文化产业园区和以奢香纪念馆为核心的民族民间文化产业园区,推动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转变。
央视《四渡赤水.古蔺》在二郎老街取景(朱茂 摄)
二郎红九军团驻地旧址(朱茂 摄) 古蔺县既要“大”,又重“小”,“多点多级”支撑,扶持古蔺天香文旅公司,推进北师大古蔺实验学校项目建设,与成都锦里公司签订了整体开发太平古镇的合作协议,与首旅集团达成合作开发黄荆景区意向;扶持培育一批从事网络媒体、体育休闲等小微型文化企业,在文化市场上激起“鲶鱼效应”。 2013年,古蔺县文化产业入库税金同比增幅达37%,同比增幅排名区县第一,文化产业后劲不断显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