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5年开始,我市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10年来,全市累计投入资金1.8亿元,发放补贴资金6911万元,其中国家补贴 5707.34万元,省级补贴32.57万元。补贴各类农业机械6.17万台套,让5.04万户购机者受益。
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推动下,泸州农机作业水平提高,农机装备总动力从 94.5万千瓦上升到204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从10%上升到42%,农机化发展迈入中级发展阶段。 “懒汉种粮”中的致富路 “别小看了这台收割机,虽然它的‘个头’小,去年花了近2.5万元买来,但跟了我 40多天时间,就赚回1.5万元。”秋收过后,纳溪区龙车镇塘口村村民李安明一边“护理”收割机,一边高兴地说道。近年来,李安明先后购买了2台农用拖拉机、2台旋耕机、1台联合收割机、1台插秧机,让他实现了依靠农机创业致富的梦想。 “现在人工成本太高,水牛一天也就耕1 亩多田,而村民同样的支出,用旋耕机能耕作至少5亩以上,一天最多时我也能挣到400 多元。”李安明说。去年,李安明在龙车镇购买了小型联合收割机,加上政府补贴,实际只花了近2.5万元,成为当地农户中购买小型联合收割机第一人。
李安明告诉记者,等明年插秧机买回来,农业生产走上农机化“耕、种、收”后,在完成自家生产作业的同时,外出跨区作业,加上自己承包土地的收益,预计一年下来的收益不会少于15万元。 去年,合江县白米镇桥上村四组种粮大户胡万超配齐了抽水机、耕整机、插秧机、联合收割机等农机。通过土地流转,在桥上村承包了1200亩田地,干起了有“懒汉种粮”之称的全程机械化种粮。 1991年,胡万超先后在成都、绵阳打工,为当地农户种植水稻。3年后,两地农户不愿雇用胡万超了,原因是当地农户采用全程机械化种粮,实行犁田、抽水、栽秧、打药、收割水稻等生产环节全程机械化,所需的人工大为减少。无奈之下,胡万超便回到家乡——白米镇学开车,后当上了货车司机。 2011年,泸州遭受了特大干旱,胡万超在运货中发现,外地联合收割机进入泸州,代农户收割水稻,生意不错。于是,胡万超便购买了两台联合收割机,掘到了机械化种粮的“第一桶金”。2012年,胡万超将联合收割机运到外地跨区作业。胡万超观察到,成都、简阳等地全程机械化种粮效益好,便有了“也要干”的想法。 今年中央1号文件把‘不断增强粮食生产能力’放到第一条,所以我要大干。”胡万超信心十足地说。记者 张农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