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施甸,春风绿了满地,成片成片的桑园吐露着生机,蚕农忙碌的采摘着桑叶,农科员在发放春蚕物化补贴,又是一年春蚕忙的季节…“这两年多亏了蚕桑技术员指导,我家去年养蚕30张,收入3.6万多元,育小蚕375张,收入1万多元,今年雨水好,桑叶长势好,我家春蚕养4.5张,估计能5千多。”蚕农张家伟一脸自信的对我们说。这是施甸调结构、转方式、促发展,抓实全国基层农技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的结晶,不止是蚕桑,烤烟、甘蔗、蔬菜…施甸农业天地结出了科技服务硕果。
盘点过去一年的农业生产,施甸人的自豪溢于言表,农村经济平稳增长,总体态势良好。全年农业总产值16亿元,增7.5%,农民人均纯收入3110元,增15.8%。粮食播种面积48.38万亩,比上年增1.85万亩,增3.98%。全年粮食总产量达1.35亿公斤,比上年增1.84%。烤烟种植9.61万亩,收购1.45万吨,产值20066.2万元,比上年增2261.2万元增12%。新植甘蔗2.5万亩,甘蔗面积稳定在9.1万亩,比上年的10.34万亩减11.99%,预计产量26.48万吨,比上年的30.34万吨减12.72%;产值7811万元,比上年的7857万元减0.59%。全县组织桑苗606.72万株,新植蚕桑5023亩,完成计划的100.5%,桑园面积3万亩;养蚕21319张,比上年减3.9%,公司收购鲜茧498吨,比上年减21.3%,交售收入1289.88万元,比上年增3.5%;鲜茧社会总产884.7吨,产值1800万元,比上年的1740万元增3.45%。 新植茶园2062亩,完成103.1%,茶园规模达4.6万亩;茶园低改3700亩,完成123.3%,绿茶产量1208吨,增19.6%,产值1960万元,比上年的1600万元增22.5%。
施甸县是全国800个基层农技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示范县之一,云南省27个示范县之一。2009年以来,围绕农业科技服务为中心,突出科技、突出产业培植、突出新农村建设重点,进行新良种推广、新技术应用试验、示范带动,抓好农民综合素质的提升,增加农民收入,抓好农业科技进村入户示范工程,促进农业科技转化应用、有效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全力支持新农村建设。
抓好项目建设是共识
----成立领导小组、及时召开项目工作会. 为切实抓好示范县项目的实施,成立了由县人民政府县长任组长,分管农业局副县长任副组长的施甸县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实施与管理。并及时召开项目工作会议,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为出发点,把项目建设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点来抓,做到统筹规划、合理安排。
――组建农业专家组,强化技术指导服务。根据项目要求,成立农业专家组,负责项目总体技术方案和具体技术方案的制定,确定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员队伍,指导、检查和监督技术指导员工作;负责与省市专家的汇报联系,开展项目的绩效评价与调研总结工作。
------培训高质量的技术指导员。广泛开展“走出去”学习培训,选聘100名骨干农技人员担任农业科技示范户的技术指导员到云南农业大学、云南省农科院、云南农职学院进行为期15天和5天的技术业务培训,通过考试合格取得技术指导员结业合格证书。
------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组织业务骨干和农业专家组编制《施甸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实施方案》,加强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创新管理体制,实行人员聘用制度,推行农技推广责任制度,建立农技人员工作考评制度,建立了多元化推广服务机制。确定了玉米、水稻、蚕桑、蔬菜四大主导产业,筛选、推广了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围绕主导产业,培育了1000个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种养水平较高、乐于助人的农户,作为科技示范户。围绕优势农产品和特色产业需要,建设了10个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其中:玉米产业示范基地3个,水稻产业示范基地3个,蔬菜产业示范基地2个,蚕桑产业示范基地2个,并对基层农技人员和新型农民进行科技培训。
加强基层农技体系改革建设
-----理顺管理机制,加强改革进程。施甸县通过改革,全县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人、财、物”全部收归县农业局统一管理,整合了县乡两级的技术力量,稳定了农业科技队伍,明晰了职能职责。农业局通过提供服务和指导,加大了优势特色产业的培植、确保了重大项目的实施,新技术、新成果得到了广泛应用。
-----合理设置机构,科学核定编制。按照“县乡共管、以县为主”的原则,在整合现有农业技术推广力量的基础上,以服务方便、交通便捷、辖区管理为原则设立了13个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县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根据上下对口和工作职能需要,设立了植保植检站、种子管理站、茶叶蚕桑工作站、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水产站、土壤肥料工作站、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农业科学技术推广所、农业机械技术化培训学校、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站、农机监理站。县乡两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总编制228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215人。
-----明确职责,抓实工作。县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主要承担技术和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和监督;农作物病虫害、农业灾害的监测、预报、防治和处置;农作物苗情监测,开展肥力测定、地理监测,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改良土壤;农产品生产过程中质量安全检测、检疫和强制检验;负责农业机械技术推广和教育培训,农业机械维修行业管理和农业机械作业质量的监督管理;依法承担农业机械的安全监理等公益性服务工作;宣传贯彻农业法律、法规,为农民提供农产品供销信息和其它信息服务。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主要负责农业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病虫害防治;农业灾害的监测、预报、防治和处置;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检测、监测和强制性检疫检验;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机务管理和技术培训;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和安全教育;农业资源、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投入品使用监测,农业公共信息和培训教育服务等。
科技示范以点带面
----遴选科技示范户带动科技推广面。按照水稻产业科技示范户种植面积在3亩以上、玉米产业种植面积在4亩以上、蚕桑种植面积在3亩及亩养蚕2张以上,蔬菜种植面积2亩以上,在全县遴选了种植水平较高、接受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科技示范户1000户,签定服务协议。按照1名科技指导员联系10户科技示范户、1户示范户带动20户农户的要求,与主导产业相链接、与农户相对接,各项工作得到正常开展。
------技术指导员工作到位,责任到人。掌握情况、提供信息、做好服务确保科技入户,施甸县100名指导员全面了解示范户的生产情况,掌握示范户在科技上的薄弱环节和生产中的困难问题,并根据生产需要,保持经常性的入户调查指导。科技指导员认真填写《指导员手册》,为每户示范户制定了指导方案,公布自己的通讯电话和服务承诺,根据生产季节以现场指导、电话、送技术资料等多种形式保持信息勾通,随时提供技术指导。每户示范户把填写《示范户手册》作为辐射带动周边农户的一项日常事务来抓,做到手里有资料、地里有示范。农业科技指导员进村入户上门服指导培训农户,示范户满意率达100%。
-----物化技术及时补贴到位。科技人员根据示范户的产业发展情况、海拔气候、土壤等结构进行调查分析,制定指导方案,结合示范户在生产中的问题和需求,以150元/户的标准,用农药、化肥、种子等物化方式补助到示范户手中,及时补助到户。
项目建设效益显现
------示范户增收情况。通过“物化技术”的补贴方式建立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成果快速转化长效机制,拓宽了科技入户的内涵,调动了示范户学科技、用科技、依靠科技致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示范县项目的实施,示范户先进实用技术入户率达到100%。示范户的玉米比前三年亩均增产89.27公斤,增19.57%;示范户的水稻比前三年亩均增产68.79公斤,增16.97%;蚕桑产业示范户产值到达90.17万元,较前三年的平均产值78.29万元增11.88万元,增15.17%;蔬菜产业示范户亩产值最高达14685元前三年的平均增600元,增加17.33%。
-----辐射带动效果显著。施甸县围绕玉米、水稻、蔬菜、蚕桑4个主导产业、35个主导品种和18项主推技术,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应用,辐射带动了20000余户农户。摆榔彝族布朗族乡摆榔村的90多户农民群众在科技示范户李光茂的带动下,纷纷采用定向移栽、薄膜覆盖等技术种植玉米,力求保水、保苗、保产量。仁和镇的菜农,在示范户杨中成的带动下,采用培育壮苗、合理密植、平衡施肥等技术,使当地菜农的收入是前三年收入的三倍。
---产业、品种、技术得到推广和应用。根据云南省委、省政府确定的重点培植13个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以及以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为主的原则,施甸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的主推品种为玉米、水稻、蔬菜、蚕桑4个主导产业,主导产业的35个主推品种和18项主推技术,通过示范户的展示,主推品种和主推技术得到推广和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