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镇网

热门关键词:  杏林镇  请输入关键词  怀远县  as  莲花寺

湖北农村调研:村集体“家底”你守护好了吗?

2016-12-24 08:00 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讯 图为京山县石龙镇张湾村村民细看“三资”公示。 (视界网 朱应龙 摄)
  图为21日,荆门市屈家岭管理区屈岭社区农民在丈量土地,准备整合土地资源入股合作社,增收致富。(记者 张鸿 视界网 梁刚 摄)

  记者 胡琼瑶 新闻研修班学员 崔彧

    村里有多少“家底”?钱是怎么花的?花在哪些地方?资产、资源是如何发包的?……这些一直都是农村群众关注的热点。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村集体的资金、资产、资源(简称“三资”)日益增加。作为村民共有共享的集体“三资”,盘活了,村强民富;打理不好,影响乡村发展和社会和谐。
    如何管好用活村集体“家底”,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怎样守护好集体的“钱袋子”,确保群众利益不受损?带着问题,近日记者与省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局调研组深入到京山、远安、崇阳、团风等地,探访全省农村集体“三资”监管的新思路、新方法、新变化。

  糊涂账变成明白簿——
  一“网”打尽知家底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原来我们村的家底并不薄。”15日,京山县石龙镇张湾村村支书范时杰对记者说。
    张湾村是省级贫困村,一无产业支撑,二无项目落地,村民靠着一亩三分地为生。去年京山县开展农村土地确权工作,通过实地测量、清查摸底,张湾村共清理出集体资源面积6959亩,其中林地5383亩、水田401亩、旱地975亩、养殖水面1200亩。经资产管理部门估算,仅5383亩林地的市场价值就达600万元以上。
    细分之下,农村集体“三资”包括资金,经营性、非经营性资产和土地、水面、山林等资源性资产。以往,多数村都是一本“糊涂账”,干部说不清,群众更是雾里看花,“三资”问题往往成为农村信访的焦点。
    查清“家底”,给群众明明白白一本账。早在2010年,省农业厅在全省组织开展了一场农村集体“三资”清理大行动,摸清了村集体所有的“三资”存量、结构、分布情况,全省农村集体资产总值达533.25亿元。随着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这个数字不断更新,2015年,全省土地确权工作全面展开,进一步核清了“家底”,根据农业部最新数据显示:我省村集体资产总额跃升至870.9亿元,增幅达63%。
    记者采访发现,几乎每个村都会设置财务公开栏,村级财务和资产项目张榜公布,给村里群众“交交底”。
    除了村委会在墙头“晒”账本,更便捷的信息化平台也相应建立。
    2014年,京山率先在全省创建农经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将356个村的村级财务和资产、资源数据录入联网。全县累计清理核实非家庭承包土地资源49万处、103.27万亩。“从核查到录入,花了整整两年时间,包括村集体资产和农户信息。”京山县农村经营管理局局长李敬东介绍。
    一“网”打尽无死角,信息平台展现出强大的检索、核查功能。今年初,一位武汉市的领导来京山考察农村“三资”监管工作,他现场“出题”,请工作人员查询他在京山一个亲戚的承包地,果然,不出一分钟,信息赫然呈现。
    京山经验全省推行,网络化信息平台建设多点开花。
    省经管局局长张清林介绍,到2017年,全省每个县都将建立自己的网络化信息平台,每个村都做到立卷归档、家底清楚、产权明晰,将为全省农村“三资”监管和壮大村集体经济打下坚实基础。

  沉睡资源化为真金白银——
  盘活“三资”强村富民

    清出了家底,如何将沉睡资源转化为真金白银?
    5年前,钟祥市胡集镇湖山村负债87万元,村里无办公场地、无特色经济、无集体收入;5年后,村集体经济年收益高达100万元以上。
    惊人的变化,源自“三资”管理制度的不断创新。湖山村集中开发300亩村集体荒地,实行土地租赁经营,先后引进5家公司,建成肉羊养殖场、生态种植园、高效农业示范园、盆景植物园等农业产业,一次性获得租金500多万元;同时转让200亩荒坡经营权,获得转让收入600万元。
    巧用“三资”,借“鸡”生“蛋”。积极推进“三权分置”,推动土地流转,以租赁、拍卖、股份合作等形式引进新的生产经营主体,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既增加了农民收入,让村集体也有了长足的经济来源。“前几年,除一些条件好的城郊村、城中村和园中村以外,几乎每个村都有欠债,欠债最多的数百万元。现在加强‘三资’监管、推进产权制度改革,村村都在围绕资产、资源做文章,村集体经济大幅度提升。”张清林介绍。
    京山县城畈社区位于城郊,去年启动了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清理出集体资产1.67亿元,农民变身“股民”,享有集体资产股份的占有权、收益权及有偿退出等权利,并于今年9月实现第一次分红。村集体每年占有5%的股权收益,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养老保险、安置房等公益性服务。
    立足实际,全省农村集体经济各显神通——
    秭归县茅坪镇乔家坪村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引进企业,将经营收益按照“租金保底、盈余分红”的方式进行分配;
    崇阳县港口乡塘口村采取农户竞价承包经营的方式,流转山林和水面,每年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20余万元;
    团风县杜皮乡叶家冲村成立园丰生态农业公司,聘请村里擅长腌制酱菜的主妇,利用村部空闲房办起了酱菜加工厂,每年为村集体增加纯收入17万元。
    今年初,全省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项目正式启动,成为省委确定的23个重大改革事项之一。推进集体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股份化,我省已迈出实质性步伐。

  代理记账走向民主议事——
  制度化监管拒腐败

    今年4月,我省启动为期7个月的农村集体“三资”监管突出问题专项治理。从曝光的问题来看,有私设“小金库”、招待费超规定、集体资金“体外循环”、集体资产和资源违规处置等行为。村级小贪腐,反映出“三资”监管弱化问题。制度建设刻不容缓。
    省政府办公厅下发《湖北省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办法》,省农村经营管理局印发《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十严禁”“十不准”规定》,并要求张贴到村、组,教育村组干部自觉履职尽责,规范权力行为。
    求长效,还得解难题。
    “村账乡管”模式在我省推行多年,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村级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但仍显不足。
    “乡镇财经所(经管站)管钱批账一手抓,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再之财经所人少、管理乏力,村里的会计业务水平又参差不齐,造成村级财务预算随意、票据使用不规范、隐瞒或虚列收支等问题十分突出。”远安县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局副局长汪静介绍。
    2012年,远安县创造性地向社会引进第三方记账机构——村级财务服务代理中心,实现了服务机构代理记账、乡镇财经所监管资金,记账、管钱两分离。
    目前全省涉农乡镇全部建立了“三资”监管代理服务中心,26411个村与“三资”监管中心签署了委托代理协议,覆盖面达到99.8%。
    农村集体资产资源交易、重大工程招投标是村民最关注的,也是最易产生“漏洞”之处。记者在京山县钱场镇采访时,正好遇上荆条村一个新农村建设项目招标会。
    连通2.2公里断头路,三家公司“暗标”竞拍。镇干部、村干部、招标公司、村民代表、交通部门等7方现场见证,最后,京山银河建设有限公司以57.75万元的价格中标。“7方代表每人现场写出一个合理价格,选取平均值,最接近的一家公司获得项目实施权。”村支书桂运堂对“规则”了然于心。
    全省各县(市、区)统一建立了“三资”交易监管平台,54个县(市、区)建立了农村产权交易市场,逐步实现了程序制度化、操作透明化,从源头斩断“不该伸的手”。“以前村里想干个什么事,群众不支持,总怀疑村干部把钱往自己口袋里搁。”京山县幸福村村支书桂雄竹表示。
    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加强后,群众心里亮堂了,村里大大小小的事情,大家都积极出谋划策、出资出力。
    远安县旧县镇观东村,有一块集体林地,面积146亩。村里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商议如何处置。村民们投票表决:在不破坏自然生态的前提下,对外出租,每年租金不低于3万元。
    几天后,宜昌市资产评估社会机构来到村里,对这块荒地进行招租估价。村委会依照村级集体资源处理程序公开竞价招标,最终以每年10万元的租价和一家企业达成协议。
    村集体“荷包”暖了,化解了部分农村债务,建了活动中心,修补了水泥路,村民们打心眼里乐了。

  链接
  农村集体“三资”专项治理成效显著
  发现问题六万余件挽回经济损失两亿元
  记者胡琼瑶

    私设“小金库”、违规处置集体资源、套取集体资金、不按规定招投标……在今年的全省农村集体“三资”监管突出问题专项治理中,共发现问题62839件,涉及资金20.5亿元,其中违规问题60032件,涉及资金18.9亿元;违纪问题2769件,涉及资金1.44亿元;违法问题38件,涉及资金1637万元。
    随着农村经济不断发展,村集体的资金资源规模不断增加,但长期以来,农村“三资”管理不规范、不完善,已成为基层容易滋生腐败问题的重点领域。
    今年4月,全省启动“六个专项治理”工作,农村集体“三资”专项治理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全省按照动员部署、自查自纠、重点检查和整改落实四个阶段全面推进,成立省、市、县三级工作专班共1268个,专班工作人员7600余人,并确立专项治理工作“五机制”,即领导负责制、公示制、举报制、督查制和问责制,全方位清理整治农村“三资”突出问题。数据显示,截至10月10日,全省通过退赔的方式挽回村集体经济损失2亿元,党纪政纪处分1300人,组织处理537人,刑事处理25人。
    通过此次专项治理,进一步核实了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摸清了村集体家底;教育了干部,通过层层宣传动员和教育培训,深入发动思想,打消顾虑;推进了民主,增强了村民参与管理、参与监督的民主意识,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得到有效保障;密切了关系,增加了村干部办事的透明度,使党群干群关系更加融洽,农村社会更加稳定。
    省农业厅副厅长涂胜华表示,农村“三资”关乎农民切身利益和村集体经济发展,开展农村集体“三资”专项治理,是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重要举措,是推进“两学一做”的必然要求,也是农村经济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力抓手。

责任编辑:陈雪梅
微信扫一扫,即刻分享!
责任编辑:中国乡镇网
首页 | 网站地图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网络110报警服务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版权所有 中国乡镇网新闻中心 投稿邮箱:2135293720@qq.com 电话: 4009-916-216 蜀ICP备13027954号

法律顾问:四川滨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旭 关于我们 | 加入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