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田野,一派金黄,秋风拂面,几分凉意……来到位于梨树县榆树台镇泉眼岭乡玻璃城子水库的吉林省天福地生态家庭农场,只见村民正在忙碌,丰收与富足的喜悦挂在脸上。
“必须借助外力,和大企业、大公司合作,才是我们的出路。”站在田边,已投入上千万元、苦干三载的天福地生态家庭农场场主潘兵表情凝重地对记者说,“创业三载,我悟出个理儿:搞有机农业需要远离浮躁,需要情怀。”
潘兵告诉记者,天福地生态保护区,前身是1958年修建的一个水库。60年来,源源不断的地表径流为生态保护区送来了厚达3-8米深的冲积土,被老庄稼把式称为“塘泥”,在他们眼中,这“塘泥”比黄金还贵重,里面滋养着无数的螃蟹、河蚌和蚯蚓。
最独特的是,他们采用无为而治的“自然生长法”——不用任何的化肥农药,全人工除草,甚至为了防止周边田地的化肥农药污染,还特意在田地周围修建了一条护田河,围了一个圈。圈内田埂纵横,河道交错,草长莺飞,鱼游蟹跑;圈外万籁俱寂,没有一棵杂草,水稻在圈内随性生长,没有任何人为干预,每天蟹鸟鱼虫为伴,日升日落。
谈到合作,咱就得说说这位陶老爷子——因为买房,他偶然和潘兵相识,从邻居,到茶友,再到一拍即合携手创业,风风雨雨,他们一起走过八载。选种、选地、插秧、除草、收割、脱壳研磨,苦心经营……千百次尝试,才有了如今的“丑丑米”。“开始寻思得简单,岁数大了,就想小时候那一口——香喷喷的大米饭,于是,自己就种点儿吃,多了就给亲戚朋友,没想到事业做大了!”忆起当年初衷,陶老爷子一脸知足的笑容。
他说,当初大米收割研磨后拿给大伙看,都觉得米丑。我就解释,除了给它除草外,没人管它怎么长,就是原生态嘛,丑就丑点儿吧——“丑丑米”诞生了。
娓娓道来的讲述在耳畔回响,就像在听一个温暖励志的创业故事:一望无际的河泥淤积平原,柳绿草青;144公顷土地、2.5公顷的水域面积,吸引了大量水鸟来此栖息。鹭鸟戏水捕鱼,湖中游鱼嬉戏,田中青蟹横行,不时有翠鸟、喜鹊、鹧鸪急速掠过。迎着朝阳,一老一少,带领村民,在水田边忙碌,戴胜、翠鸟、黑翅长脚鹬、苍鹭、毛脚鵟在空中缠斗,成群的野鸭、雉鸡匆匆而行……
“我丑我健康,我小我更香……咱们有基地,咱们有坚守,相信一定会打开大市场,相信明天会更好!”潘兵望着远方的田野,语气坚定地说。
(吉林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