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以来,榆阳区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坚持“三农”重中之重地位不动摇,坚定践行“市场主导、产权推动、工业反哺、科技支撑、产业特色、融资多元、生态文明、城乡一体”的现代农业发展“榆阳模式”,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开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谢安发 记者 白璐璐 ) 1~9月份,榆阳区实现农业生产总值19.93亿元、农业增加值11.55亿元,分别增长4.4%、4.7%;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115元,增长8.4%,全年预计达到13300元,实现“十四连增”。
全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7年榆阳区结合地理条件,实施玉米高产创建、马铃薯良种繁供一亩田、小杂粮名区创建、设施精品果菜四大富民工程,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显著提升。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当调减春玉米种植比例,建立玉米百亩高产核心示范田10个,推广青贮玉米4万亩,旱地全膜玉米3000亩;稳步推进马铃薯主粮化步伐,实施马铃薯良种繁供“一亩田”工程9000亩,马铃薯绿色高产高效种植3万亩;建成小杂粮标准化生产基地5万亩,示范推广香谷1万亩;新建设施蔬菜1530亩、红萝卜、洋葱等基地6500亩,示范推广富硒类作物5000亩。加快实施省级农产品产地初加工项目,预计建成小型马铃薯贮藏窖150座以上,目前项目正在有序推进,年底前可完成。扶持发展特色经济林建设,实施退耕还林完成大扁杏基地建设1万亩,长柄扁桃基地建设4000亩,葡萄标准化生产基地1000亩,山地苹果、核桃4500亩,预计林业总产业将突破7亿元。
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
紧盯精准脱贫目标,市区两级67名科技特派员、10名“百人百社”首席农艺师进驻村涉农企业开展创业服务行动,累计创办、领办、协办各类经济实体22个,专业合作社32个,其他利益共同体23个;榆阳区财政投入技术研究与开发费用6500万元,累计聘请省内外50多名专家开展科技课题研究10多项,建成科研基地32个,培训专业技术人员800多人,种养大户、农民1万多人,全年引进农作物、花卉、畜禽、肥料、农药等新品种170多个,开展各类试验50多项,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7%。 农业园区积极推进“农业主题公园”建设,成功举办“清爽榆林”活动,打造了集民族文化一条街、世界沙雕、沙地越野车赛道和占地5万平方米的大型草坪为一体的景点景区,成为全市人民看美景、品美食、观农牧文化的理想场所,初步实现了农旅结合,以旅促农的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