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业农村部近日印发的《农业绿色发展技术导则(2018—2030年)》中,生物炭基肥料等新产品及其生产工艺被列为我国未来十多年农业绿色发展技术集成示范。据了解,秸—炭—肥还田改土模式是将农作物秸秆通过中低温热裂解工艺转化为富含稳定有机质的生物炭,然后以生物炭为介质生产炭基肥料,并返回农田,以改善土壤结构及其他理化性状,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 当前,这种新技术和创新模式应用如何?记者采访了该领域重点企业——北京三聚环保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 “农作物秸秆炭化还田—土壤改良技术优点很多。”据该负责人介绍,这种炭基肥料具有丰富的孔隙结构,能够增加土壤的透气性;还能解决土壤酸化问题和肥料中微量元素不足问题,有利于作物吸收各种营养元素,增加土壤肥效。“它还能提高地温,有利于作物生长。同时,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环境的修复,以及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等。”该负责人介绍,他们利用秸秆炭化还田—土壤改良技术,广泛开展“三聚地沃”炭基肥产品示范,市场供不应求,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 在吉林省柳河县凉水河子镇,水稻施常规肥亩产511.1公斤,施炭基肥亩产598.7公斤,增产88公斤/亩,增产率17%。施炭基肥的水稻植株生长健壮,抗病、抗倒伏能力强。数据表明,施常规肥稻穗稻曲病发病率在20%左右,施炭基肥稻穗稻曲病发病率不到5%。 业内专家表示,施用炭基肥提高了秸秆中硅的含量,而且很好地促进了氮从秸秆向籽粒中运移,可促进作物根系生长,使得作物秸秆表现得比较硬挺,比施常规肥的水稻更抗倒伏。这种“惊艳”对比在多地的不同农作物上均有显现。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同心县王团镇沟南村的紫花苜蓿草,施炭基肥后增产率25%;内蒙古兴安盟科右前旗额尔格图镇的甜菜,施炭基肥后增产率39.40%等。 好技术带来了产业化应用加速度。三聚环保在秸秆生物质循环利用产业布局上不断加速,目前已对接全国超过400个县市,成立项目落地公司160余个,已投产6家。该负责人表示,到2020年底,公司规划建设300家以上炭基肥生产厂,实现炭基肥产能1500万吨/年,秸秆收集运营能力3000万吨/年。 农业农村部在今年6月份《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4200号建议的答复》中表示,农业农村部将会同有关部门,积极推动农作物秸秆炭化还田技术研发推广。一是加强机理研究。组织土壤、肥料、农机、农业环保生态等领域专家,深入开展机理研究,进一步明确生物质炭基肥的主要特性和功能。二是推进集成创新。结合实施“化学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组织科研院所、企业开展联合攻关,加强秸秆炭化还田技术及其配套机具研发,提高技术的适用性。三是加快推广应用。结合实施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试点等项目,加大农作物秸秆炭化还田技术试验示范力度,积累一套成熟的技术模式,逐步加以推广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