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庄稼产量高了,农民的眉宇舒展了,土屋成了小洋楼……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省把“三农”工作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着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打好“高原特色农业”这张牌,云南农业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采摘樱桃。(人民网 李发兴 摄) 2017年,云南省农业总产值达3808.84亿元,比1978年增长94.2倍;粮食总产量达1929.53万吨,比1978年增长1.2倍;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862元,比1978年的130.6元增长74.5倍,年均增长11.7%。 立足新时代,展望新征程。云南将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三农”工作部署安排,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进农业农村改革,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加快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为云南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基诺族群众在采茶。(人民网 李发兴 摄) “绿色”成为鲜明底色 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农业农村呈高质量发展态势。 2013年至2017年,云南粮食生产连续五年保持增产,2017年粮食总产量较2013年增长105.5万吨。“菜篮子”产品供应充足,2017年蔬菜产量较2013年增长452.36万吨。特色产业发展质量效益显著提高,鲜切花产量、水果出口额、中药材种植面积、核桃综合产值均居全国第一,咖啡种植面积和产量占全国的99%以上。 优质特色农产品市场占有率稳步提高,“云系”“滇牌”农产品销往全国150多个大中城市,3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额多年来稳居西部省区第一位,全国第二位。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农业“小巨人”25户,农业龙头企业3784户。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稳步发展,流转家庭承包耕地893万亩。 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进入“快车道”,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井喷式”发展,农产品网络销售额排名全国第十位,乡村旅游接待1.8亿人次,乡村旅游总收入1688.4亿元。 农业绿色发展动能明显增强,围绕茶叶、花卉、蔬菜、水果、坚果、中药材、肉牛、咖啡等重点产业,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推动农业发展方式实现革命性转变,“绿色”正在成为云南省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农业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学习种植技术。(和伟 摄) 改革增添新能动新活力 多年来,云南坚持以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为主线,推出了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等农业农村领域改革举措100多项,农业农村领域改革主体框架进一步确立,农村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落实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农村承包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加快推进。截至今年10月,云南省确权家庭承包耕地面积10973.1万亩,颁发承包经营权证书855.9万份,颁证数占调查农户数96.5%,年底基本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已完成改革的5560个村(组)量化资产总额73.3亿元。 林业、农田水利、供销合作社、农垦等专项改革深入推进,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等改革试点工作进展顺利。财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政策力度不断加大,农业支持保护政策制度更加健全。 可以说,农业农村改革为云南省加快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增添了新能动新活力。据悉,2013年至2017年,云南省农业总产值由3056.04亿元增加到3808.84亿元,增长34.7%,年均增长6.2%。今年前三季度,云南省完成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431.77亿元,同比增长6.2%。
核桃丰收。(人民网 李发兴 摄) 农民群众获得感持续增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民收入增长快速增加,得到的实惠也越来越多。2017年,云南省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3年增加3721元,农民收入增速连续8年呈现快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的良好势头,多年来农民收入增速位居全国前列。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持续向好,农民工总量791.4万人。 改革红利不断释放,受农村居民流转承包地收入大幅增加等因素拉动,全省居民人均财产净收入1851元,增长10.6%。今年前三季度,云南省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46元,增长9.2%,增速高于全国平均0.3个百分点。 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城乡融合发展迈出新步伐,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达到新水平,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全面提速,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展开。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得到进一步夯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