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焦宏 吴晓燕 鲁明 “凉州不凉米粮川。”地处河西走廊东段咽喉的甘肃省武威市,古称凉州,因汉武帝彰显霍去病“武功军威”而得名。千百年来,在西部生态屏障祁连山的滋润下,发达的绿洲农业一直闪烁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使之成为“人烟扑地桑柘稠”的富饶之地,被冠以“银武威”的美称。 然而,近代以来特别是当历史行进至20世纪末期,随着大面积开荒和种植高耗水作物面积的不断扩大,武威原来绿洲农业的循环系统被逐渐打破,导致沙漠向绿洲推进,农区向牧区推进,牧区向林区推进,冰川雪线向山顶推进,其生态系统面临崩溃的威胁,其中处于石羊河流域下游的民勤县甚至一度被推向了荒漠化的绝境,“银武威”也因此蒙上了一层厚厚的“沙尘”。面对困境,富有盛名、地处西部欠发达地区的“银武威”,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带领下,开始不断地寻找和探索适合武威发展的新路子,但却始终没能摆脱农业大市自身工业落后的局面,反而在发展工业的进程中让祁连山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教训深刻。 “武威发展的突破口到底在哪里?”今年以来,新一届市委、市政府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结合历史和现实,开始谋划武威的未来:新时代的武威必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汲取祁连山生态环境破坏问题的深刻教训,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全力打造生态美、产业优、百姓富的新武威。 放眼历史,立足实际,推进生态与农业融合发展 “处于全国生态格局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和北方防沙带中心地带的武威,生态地位突出。”武威市委书记柳鹏说,历史的实践证明,武威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与生态环境的好坏息息相关。只有保护好祁连山生态,转变发展方式,回归依靠自然环境的生态农业、绿洲农业、戈壁农业的优势,走品质农业的路子,武威才有发展、才有未来。 地处青藏、黄土、蒙新三大高原交汇地带的武威,境内地形地貌多样,拥有雪山高原、森林草甸、绿洲平原、湿地湖泊、大漠戈壁等雄浑的西部风光。土壤肥沃,光热资源充足,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天然隔离条件好,污染少,农田作业运输便利,加上祁连山冰雪融水的浇灌,让这里成为绿色有机农产品的绝佳产区之一。同时,武威南部是祁连山水源涵养区,北部有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干旱缺水、沙多林少,生态环境脆弱,是全国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特殊的地形地貌在武威共处一个生态圈,成为一个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和互相作用的复合生态系统。 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地区,武威是我国传统的商品粮基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家庭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使武威农业进入了全面、快速发展的轨道。到上世纪90年代初期,武威的面粉加工业发展强劲,人们大面积开荒种植小麦这一高耗水作物,通过大量打井提取地下水来满足作物的灌溉需求,最终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导致本就脆弱的生态遭到严重破坏。 历史上“土沃泽饶”“可耕可渔”的民勤县也陷入了“开荒-弃耕”的恶性怪圈,绿洲边缘区、荒漠区大面积茂密的“柴湾”灌丛植被被破坏。人口的增加和对水资源、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一度将处于石羊河流域下游、东西北三面被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包围的民勤,推向了荒漠化的绝境边缘——两大沙漠在青土湖湖区北部“握手”,这不仅对武威人民群众的生存造成了直接威胁,对甘肃乃至西北、华北的生态环境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关井、压田、调结构,以水定产业、以水定规模,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的设施农牧业,成为当时武威为扭转生态恶化趋势、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抉择。近年来,武威以石羊河流域治理为重点的生态保护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全市生态严重恶化趋势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区域有所好转。同时,全市设施农牧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武威已成为甘肃省重要的蔬菜、肉类生产基地和我国北方冬季设施蔬菜生产基地。 “生态、农业是武威生存和永续发展的根基和命脉,只有推进生态与农业融合发展,围绕农业抓工业,谋求高质量和绿色崛起,才能让‘银武威’亮出新的底色。”武威市委副书记、市长周伟说,新时代武威要让绿色、生态和高质量成为“银武威”发展的新底色。 抓住机遇,绿色发展,围绕农业做工业 在资源硬约束条件下,着力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农业精细化、精致化发展,成为新时代“银武威”的新抉择。 “武威的发展必须回归到绿色农业、高附加值农业和高质量农业上来。”武威市副市长杨德智说,现在武威的农业发展内涵正在发生质的变化,从低产出向高产出迈进,从低质量向高质量发展,从初级农产品供应向加工品方向推进,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完善“银武威”的内涵,紧紧抓住乡村振兴的历史机遇,让“银武威”重新焕发新的光彩。 为此,武威决心谋划布局沿山、沿川、沿沙三大产业带及牛羊鸡菜果薯菌药八大支柱产业,大力发展戈壁生态农业、食用菌、高原夏菜、牛羊养殖及精深加工等产业,提高土地单位面积的产出。全力打造全产业链,围绕农业发展工业,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提高农业发展的效益,持续增加农民收入。 位于凉州区的武威金苹果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要从事农作物新品种选育、种子繁育经营和籽仁食品加工及出口贸易的农业企业。“公司目前年加工能力达3万吨,发展种植基地近6万亩,带动了武威及周边地区数以万计的农民群众种植无壳南瓜籽和光板瓜籽,产品畅销英国、德国、荷兰、加拿大、奥地利、美国等国家。”该公司董事长陈荣贤说,公司研发的国内第一条全自动天然无壳南瓜籽生产线和光板瓜籽仁全自动剥壳生产线,从原料到成品流水化作业,整个生产过程很少产生废水、废气、废物。 记者来到位于甘肃(武威)国际陆港凉州产业基地的武威众兴菌业科技有限公司采访时,其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循环经济产业园一期项目刚建成投产不久。该公司副总经理鲁维俊说,公司进行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使用从周边种植户手里收购的玉米芯、米糠制作菌棒进行育菇,育菇后产生的菌棒废弃物,可经过再加工制成燃料,整个生产过程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没有一丝浪费,也不排放任何废弃物,对大气及周边环境也没有任何污染。 绿色、循环、无污染,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绿色发展。武威市农牧局负责人告诉记者,为更好促进生态与农业融合发展,武威坚持绿色发展导向,大力推行“秸秆-养殖-粪便-有机肥(沼气)-种植”等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构建种养结合、农牧互补和资源循环利用的生态农业体系。同时,积极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引进培育运销、储藏和加工企业,着力推进产业化龙头企业提档升级,并加快培育肉羊、肉牛、奶牛、蔬菜、马铃薯、中药材等全产业链经济,不断提升种养、加工、销售配套程度。 “为了服务支持武威高质量农业的发展,我们持续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先后为红太阳、黄羊河、正阳现代农业等83户中小微企业累计投放流动资金贷款14.72亿元。”农行武威分行行长杨发海说,农行武威分行把加大“陇原农担贷”投放作为“产业兴旺”的牛鼻子,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抓手,立足全市特色产业,围绕龙头企业、各大园区、农副产品优质项目,做好全额担保贷款营销,力争投放“特色产业发展贷”3亿元。 创新路径,转型发展,开创广阔未来 “生态是武威的命根子,特色农业是武威最大的优势,这也是我选择发展生态农业的出发点。”在天祝县松山镇,坤顺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文陇说。他利用松山及周边农户发展养殖产生的牛羊粪便,建设沼气站生产沼气,向附近的易地扶贫搬迁的村庄德吉新村提供生活用沼气,之后将沼渣还田,用来发展藜麦、马铃薯种植,做到了对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实现绿色发展,保护了生态,又发展了产业,取得了多重效益,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 “天祝的气候特点极其适宜藜麦生长,开发藜麦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具备生产绿色食品的条件,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天祝县相关负责人说,天祝县确定将藜麦产业作为一项特色增收产业培育发展,力争到2020年全县藜麦种植面积累计达到10万亩,努力将天祝打造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藜麦产业基地,同时进一步延伸藜麦产业链,提高附加值,规划实施天祝县藜麦产业园建设项目,配套建设藜麦联合加工车间、分选车间、存贮车间、收粮车间、原粮平仓及相关基础设施。 当前,新时代的“银武威”正昂首阔步迈上区域经济绿色发展的新路径。与天祝县接壤的古浪县,处于青藏高原生态屏障的重要区域,为了使生态保护与扶贫产业融合推进,古浪立足县情实际,将肉羊舍饲养殖作为重点扶贫产业来培育。“我们流转并改造了黄花滩移民区的养殖暖棚,建成了富康新村、圆梦新村、惠民新村3个种羊繁育基地,构建了种羊繁育、饲养管理、肉羊销售、饲料供应、技术服务一体化的发展模式,确保年内带动2000户贫困户发展肉羊产业。”在黄花滩移民区万只种羊繁育基地,兴盛种羊繁育有限公司负责人胡丛斌说,在带动贫困户发展羊产业上,县里按照每户2万元的标准安排羊产业扶持资金,公司采取“公司+贫困户自养”“公司+合作社+贫困户托管分红”两种模式扶持带动贫困户发展。 “帮助农户搬出祁连山,扶持引导他们发展肉羊舍饲养殖,既解决了祁连山的生态保护问题,更破解了群众搬迁后没有增收产业的难题,一举多得。”古浪县副县长赵磊说,黄花滩移民区万只种羊繁育基地的建成,从源头上提升肉羊品种质量,改良肉羊品种,提升市场竞争力,促进全县肉羊养殖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发展。为了加快肉羊产业提质升级,还引进了浪美、中天等肉羊加工企业,以促进肉羊全产业链发展。 “武威下辖的4个县区均为甘肃的肉牛肉羊产业大县,其中,凉州区是全国生猪调出大县,民勤是‘中国肉羊之乡’,天祝是国家级草牧业发展试点县,古浪是全省草地农业试点县。”武威市相关负责人说,畜牧业的全产业链建设与发展,只是武威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路径的一个缩影。今后,武威将进一步推动生态与农牧业融合发展,努力实现从种养到加工、营销“一条龙”的发展,力争实现农牧产品不出武威就地变高附加值商品,让农牧业及农牧民分享到绿色发展的成果。 路径一新,满盘皆活。未来的武威将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不断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持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积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实现生态保护和脱贫致富双赢的目标,让“银武威”的历史底色在新时代更加闪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