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原智能养殖场区外景。 开栏的话 一家养殖企业、一个种植基地、一条河流、一个乡村、一个畜牧大县……在不同的时间节点,其畜牧业绿色发展特别是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经历了艰辛历程和发展变迁,取得了显著成效,对其他地方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带来了启示。 近年来,各地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入推进落实《关于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意见》。在政府、养殖主体、种植主体等多方面的协作努力下,我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稳步提升,非法排污得到有效控制,耕地地力不断提高,农作物品质明显提升,畜禽粪肥还田机制逐步健全,畜牧业的生态效益进一步增强。 本刊特别策划“变迁”系列报道,着重报道一家养殖企业、一个种植基地、一条河流、一个乡村、一个畜牧大县、一种用能方式等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的历程和成效。本期刊发第一篇,看行业龙头牧原集团是如何依靠技术创新驱动,不断提升环保标准,实现资源综合利用,打通绿色养殖技术全路径,逐步探索建立起一套规模化绿色养殖的生态循环体系的。 春节前夕,河南省开封市通许县蔬菜种植大户付振山的白菜、萝卜喜获丰收。他家的100多亩蔬菜全部使用了牧原养殖场提供的沼液肥,仅减施化肥节省1万多元,蔬菜增产又多赚了1.3万元,里外里今年他增收2.3万元。付振山的增产增收得益于通许牧原提供的沼液肥和农业技术服务。 通许牧原作为河南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直属子公司,推广实施沼液肥还田只是牧原股份实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发展种养循环的一个小小缩影。创立于1992年的牧原股份如今的养殖模式已经从粮食进场到饲养、环保、治污、无害化(化制)、洗消到屠宰加工,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模式。并在完整产业链的基础上逐步探索建立起一套规模化绿色养殖的生态循环体系,依靠技术创新驱动,不断提升环保标准,实现资源综合利用,打通绿色养殖技术全路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牧原环保模式”。不仅实现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而且还把养殖环保做成了企业优势和品牌,加速了公司的发展,使之成为行业领军企业之一。 从挖池沉淀到生态肥还田 牧原模式被农户津津乐道 踏着清明前的沥沥细雨,记者来到内乡县黄楝村牧原股份2011年在2000多亩荒山上建起来的30万头生猪养猪场。 站在场区最高处的观景台,湿润的空气夹杂着青草的味道扑面而来,不掺杂一丝臭味。瞭望厂区,荒山已经被绿色植被覆盖,雨雾和绿树掩映间一排排整齐的圈舍和7个高大的厌氧灌格外显眼。整个场区里养殖区、有机肥基料发酵区、腐熟区和加工包装区被合理安置在3个环保区域,布局合理、功能一应俱全。 地处浅山丘陵的黄楝村距养殖场直线距离500多米,如今村民做饭用上了沼气,牧原落户黄楝村让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最让黄楝村民津津乐道的还要数牧原股份创新方法,在养殖场周边铺设农田管网,通过对养猪粪便干湿分离、厌氧发酵实现沼气供村民做饭、沼液用于还田,不仅将养殖废弃物变废为宝保护环境,而且每亩地还能节省近90元化肥钱。 穿行在内乡县的乡村田间,地头每隔50—60米距离就有一个牧原埋设的支农管网出水口。每到施肥季,牧原的农技服务团队都会上门指导农户使用管网把腐熟好的沼液还田。同时还建档立卡给农户提供土壤检测、农作物全周期生长指标及土壤、肥料等的数据收集分析,还经常邀请农技专家开展作物栽培指导,全产业服务农户进行农业生产。 截至2019年底,牧原在内乡县建设21个养殖场共铺设地下管网23万米,辐射耕地面积5.2万亩。据测算,去年在全县施沼液肥近172万吨,施肥地块实现小麦增产67.08kg/亩,玉米增产25.88kg/亩,实现年均减投增收200多元/亩。 牧原股份28年前以22头猪起家,在内乡县河西村建第一个养殖场时深挖的粪污沉淀池保留至今。虽然粪污沉淀池早已不再发挥作用,但它却是牧原股份董事长秦英林在创业时的环保初心见证。 自设环保3台阶提升至5台阶 资源化利用提升行业标准 牧原在环保上不断自设标准、逐级突破,用秦英林的话说:我们要以“人们世世代代幸福生活”的标准做环保,用良知要求自己,坚决不转嫁成本,不推卸责任,不遗留隐患。 牧原从2004年开始探索养殖废水处理方案,最初的技术由于氮指标难以达标而放弃。历时4年的技术攻关,他们于2008年最终确定了粪污固液分离、厌氧发酵还田模式。至此,牧原开启新的畜禽粪污处理方式,这种“养殖—沼肥—绿色农业”循环模式在黄楝村推广实施,证明不仅营造了和谐的村企环境,而且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通过不断创新,牧原于2009年获得猪舍用漏粪地板国家专利,实现在整个饲养期不需冲洗猪圈减少清水使用量;2011年牧原同步成立源头控水团队,在每个猪场、工段、猪舍安装水表,强化用水管理;2014年牧原再对新建养殖场建设提高了防渗等级;2015年3月,牧原研发的“干清粪”工艺得到原环保部正式批复,为猪粪转化为有机肥打破技术瓶颈。 2016年10月,牧原在除臭技术的创新后自设“零排放—无隐患—无臭气”的环保三台阶,开启了以更高标准、更高要求的环保运行;2017年3月,牧原研发团队取得更环保、更节能的热交换系统技术突破,实现在黑龙江零下39度不额外供热条件下养猪。随着在东北各地开始布局,牧原把环保三台阶升级完善为“零排放—无隐患—无臭气—减雾霾—碳减排”环保五台阶;同年,牧原持续优化节水措施,先后获得大型畜牧养殖圈舍用限位饮水器专利、大规模养猪场专用消毒装置专利、大型猪舍内夏季通风换气散热降温系统等专利,彻底改变了猪只饮水、清圈消毒、夏季降温模式,再次突破自设的养猪节水标准。 目前,牧原累计获得的430多项国家创新专利中,有140多项直接用于环保。“全公司有近1/10的职员从事环保,从前期选址、规划设计,再到环评,环保工程建设、监理和运行,最后对还田的检测评估,环保已经纳入到牧原生产的全流程。”牧原股份总裁助理袁合宾说,公司2015年成立环境监控部,直接对董事会负责,目的就是要确保各项环保措施落实到位。 由种养结合到智能养殖 牧原养殖创新模式推广全国 秦英林曾在多个场合说现在养猪业是涉及生命科学、圈舍设计、疫病防控、环保、信息化等多个智能应用的高科技行业,没有技术创新难以为继。他归纳牧原的模式创新是从种养结合到高效生态养殖模式,最后实现智能化养殖。 牧原探索构建的循环经济模式,不仅带动周边农民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还在努力探索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在2016年建成的牧原中以现代化农业高新科技园里,控温、控光、控水、控肥、控气等高端设施农业技术在扩大实践推广。工作人员介绍,沼液和有机肥不仅适用于大田作物,更适用于果菜经济作物种植。园区里西红柿亩产能达到4万多斤,色泽好,口感甜,果型好看的小番茄都使用了猪粪有机肥。 牧原的不断科技创新,已经使智能化养猪初具雏形。在牧原的1∶1“防病、防臭、防非瘟”三防智能化猪舍模型里,地板上铺设着漏粪专利地板,精准通风设备把空气通过四级过滤送进入猪舍,在每头猪头顶形成每小时60—70立方米新鲜空气的独立通风,不仅做到后端除臭,还隔绝了非洲猪瘟的空气传播;限位饮水器与雾化降温喷头的配合使用,使得牧原上市一头猪用水控制在左右1-1.3吨,实现有效节水;加之圈舍内赶猪、清粪、自动刷圈机器人以及后端除臭系统和板下清粪机器人的组合使用,牧原智能化养猪圈舍已经在机械化、自动化的基础上逐步走向智能化。 在内乡县大花岭村,牧原“楼房式养猪”综合体正在紧张有序施工,采用全新标准的圈舍将基本实现养殖无人值守。建成后园区还将配套有机肥加工厂、无害化处理厂,使生猪养殖实现生态化。 现如今,牧原已将“猪舍建设标准化、环保处理资源化、养殖饲喂自动化、生产管理智能化”的牧原养殖模式成功复制到全国18省139个县。截至2019年,牧原在全国铺设支农管网辐射农田面积97万亩,为1.2万余户农户建档立卡进行农技服务,累计使用沼液替代化肥4862吨,产生有机肥基料26万吨,沼气替代天然气63万方,发电338万度,碳减排15.5万吨,改良盐碱地2.74万亩,沙漠治理1.29万亩,开展农技服务2500余次,还田作物亩均增收182元。 牧原股份环保负责人胡小山表示,未来牧原将通过对原粮、饲料、养殖、粪尿处理、还田利用的持续监测分析,探究健全粪肥资源化利用技术体系,实现了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三赢”。本报记者 冯建伟 刘一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