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肉价格仍处于下行通道,全国流通领域9大类50种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监测显示,2021年6月上旬与5月下旬相比,25种产品价格上涨,22种下降,3种持平。其中生猪(外三元)本期价格为15.8元/千克,环比下降11.2%。有关部门正在密集出手稳猪价、稳市场。(6月16日《经济参考报》) 在2019年猪肉价格达到峰值以后,随着各地密集出台的稳猪价、稳生猪生产措施的后续效应显现,生猪价格从稳步下降转变到较大幅度下滑。当前,随着生猪生产的不断恢复和增长,投入到市场上的猪肉数量越来越多,受供求关系的影响,猪肉价格依然处于下行通道。 从统计情况看,与年初相比,行业头部企业如温氏股份、新希望和正邦科技在5月份的净利润分别同比下降71%、91%、76%,已对企业的盈利带来了极大的考验。其他中小企业由于缺乏规模效应,成本压力将会更大,价格持续走低则亏损程度就越严重,不利于企业的正常和健康发展。 从2006年至今,国内先后经历了四轮猪周期,都是在供需关系的支配下导致猪肉价格大涨大落。一方面,受环境保护、非洲猪瘟等因素的叠加,加上上个亏损周期的到来,包括头部企业在内的生猪行业纷纷减产,供大于求的关系逆转为供小于求,市场上的猪肉投入量越来越小,已远远无法满足消费者的日常需求,在此情况下价格就会应势而涨。 另一方面,猪肉价格维系民生,其价格的波动幅度与频率关系到民生痛点,对整个物价涨跌也具有牵引作用。考虑到猪肉价格对于整体物价的贡献率,稳猪价某种意义上就是在稳物价。为了激活生猪生产的积极性,实现供求关系的相对平衡,各种政策就应势而生并不断叠加,比如在开办猪场的准入门槛上有所降低,取消了生猪养殖规模的限定,鼓励养殖户扩大生猪的养殖数量、范围。加大针对具有规模的养猪场的补贴力度,给予土地、税收、信贷方面的政策倾斜,猪肉产能稳步提升并出现了阶段性的“过剩”。 在此情况下,给扩大的产能找一个出路,实现供需关系的相对平衡至关重要,既符合行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需要,又符合整个社会的整体利益。短期措施是强化猪肉储备调节能力,启动收储以托住市场。 在此基础上,应充分运用信息平台的功能,实行“全国一盘棋”的思维,通过供需关系的评估与预判,既要发挥发改、财政、农业、商务、市监等部门的整体衔接与协调机制,实现政策措施的一体化,又要在实现政策微调的基础上确保连续性,避免过快转变转向至全盘否定,造成猪肉价格的大起大落。据报道,随着生猪产能的恢复,很多地方基于环保因素又在粗暴地关闭猪场了。 猪肉生产属于农业种养范畴,受农业周期固有规律的影响,很难完全杜绝大涨大落的周期循环。如果再加上政策的转换过快,变化太大,就会加剧猪周期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这方面的教训很多,需要政策杠杆的运用不断改善和优化。 随着治理体系的完善和治理能力的提升,尤其是信息的共建共用共享机制的不断完善,实现对生猪及猪肉价格“调高”与“调低”并重,确保猪肉价格在一个合理区间内完全可行。关键在于要实现整体规范和标准化生产,建立补偿的长效机制,实现生猪市场更加成熟、稳重和透明。
来源:北京青年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