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6月的龙泉山是水蜜桃味的。现在,它又多了另一种味道——咖啡的香气。 年轻人把咖啡机装进小车后备厢,挂上布幌子,支起折叠椅,路过的人们三三两两落座……时下,潮流的流动咖啡车正在龙泉山国道318沿线“营业”。 骑车的、徒步的、看日出的、看星空的,拍一杯咖啡和城市远景的合照,再美不过。 不得不说,龙泉山,越来越“妖艳儿”了。 “花果山”升级 城市和森林的和谐,正是人和自然的相处之道。 “增绿增景,减房减人”,这是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人退生态进的第一步,也是坐拥山水资源和生态本底的龙泉山蓬勃生长的第一步。 早在2017年4月,成都市启动总面积1275平方公里的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建设,以厚植绿色本底为根本,增绿增景,成都的城市格局从“两山夹一城”迈进了“一山连两翼”。 生态环境之变最直观的影响,是生物多样性的变化。根据2020年出炉的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生态效益检测结果,公园内分布着至少500种乡土植物,还保存了一定种类和数量的珍稀濒危保护动植物。这是一座两千万级人口的新一线城市,坐拥的绿色心脏。 提到国道318,许多人总想起川西。其实,曾是成渝交通要道的国道318龙泉山段,随着龙泉山变“花果山”,逐渐承担起旅游通道的作用,沿途民宿、农家乐、果园在国道318“流量”带动下,拉开了乡村振兴的序幕。 现在,不止国道318了。 “原来的游客只集中在国道318沿线,没走进来。”龙泉驿区山泉镇文旅服务站负责人罗渠波说,除了不断将原有村组道路扩宽改造、增设错车坝,改善通行需要外,2017年,还先后新建花果山旅游环线、桃花湖旅游环线;2019年,新建花果村7、8组旅游环线,分流国道318的交通阻力,形成了道路网络。“以前觉得偏僻的地方,现在车能到,人能到。” 旅游发展基础配套在变,场镇居民的生活也在升级。 2019年,山泉镇启动天然气“上山”工程,目前,龙泉城区到山泉镇场镇段已投用。“今年要延伸支线管网,无论是民宿等经营业主,还是普通农户,都可以覆盖到。”罗渠波说。 此外,污水管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自来水加压扩容、农电升级以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风貌也在提升,“从房前屋后,到河道水塘,现在都是干净整洁的”。 “旺季”延长 1987年,龙泉驿区山泉镇被定为中国三大水蜜桃基地之一,龙泉水蜜桃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同年,龙泉山举办第一届桃花节。春赏花,夏摘桃,龙泉山打起了“花果山”的牌子,也拉开了全国“农家乐”乡村旅游的序幕。 在老成都人的记忆中,龙泉山怎么玩?一大早,绕着国道318崎岖的山路弯道,找一家看得过去的农家乐,打打麻将,春天看看桃花,夏天买点桃子;吃完柴火饭,下午或者傍晚,则打道回府。 “以前山上也没住宿条件。”罗渠波说,那时候,龙泉山上的农家乐,做的就是桃花节生意。赏花期一过,便关门闭户,年轻人下山务工,老人耕地留守。 2013年,张昊因为喜欢龙泉山的安逸,和朋友“跨行业”创办了“云水涧”农家乐,但他说,“本来是抱着开民宿的心来的”。张昊无不骄傲地说,“云水涧”是龙泉山上第一家,直到现在也是唯一一家五星级农家乐。 占地40亩的“云水涧”有100张桌子,高峰期光是停车场停的车就达四五百辆。“客人都是周边的,以家庭为主,加上商务接待,每天零单都是100多桌”。 “当时,龙泉山的季节性很强。”张昊说,旺季时遍地开花的农家乐能有几百家,但淡季能营业的不过10来家,甚至一到晚上,龙泉山上连灯光都没有。 张昊介绍,近年来,他以及所在的龙泉山都在尝试转型,现在,龙泉山水蜜桃开始重新回到“种植端”,“只有从源头上把控品质,才能保证平稳输出,才是对龙泉山水蜜桃品牌的保护”。 张昊说,通过种植品种的更新换代,不仅拉长了桃花季、水蜜桃供应季的周期,也相应地延长了龙泉山的“旺季”。 文化符号 山泉镇桃源村,噶拉邦嘎音乐艺术空间算得上龙泉山民宿的“开山鼻祖”。 主理人程蕾,四川雅安人,清华大学MBA硕士,曾任北京知名企业高管。丈夫德拉才让是名独立音乐人。 第一次上龙泉山选址,是2017年秋天。彼时,龙泉山上全是光秃秃的桃树,颇有些“萧条”的味道。 丈夫需要安静的环境进行音乐创造;孩子需要一个宽敞的空间,拥有自由快乐的童年。他们看中的小院视野开阔,占地不小,满足条件。而程蕾只问了房东:“这个朝向是不是有日落?”得到肯定的回答后,程蕾决定,就这里了! 程蕾说,以前说起看日出,朋友们总说要去峨眉山金顶,似乎只有那些地方才能看到绚烂的日出。但现在,“噶拉邦嘎就拥有漂亮的落日餐厅”。有客人说,在龙泉驿住了几十年,从来不知道龙泉山有这么美的日落。 大自然的惊喜不止于此。程蕾说,2018年五六月的一天,早上7点半,睡梦中的她被喊醒,推开门,屋前就是一片云海,对面的青山露出山腰,“像极了新疆喀纳斯国家地质公园神仙湾的云海”。还有一次傍晚,一场滂沱大雨后,天空突然放晴,云海四起,夕阳金光四射。 “一开始确实也没有考虑商业目的。”程蕾说,当时来桃源村考察的投资人不少,但都看看就走了,毕竟谁也不敢赌一场无法预见的5年后。 “噶拉邦嘎”火了,周围的民宿、餐厅也多了,“两忘茶舍”“等风来”“半山归墅”“秋栖小院”“瞭望塔”……照程蕾的话说,都是“有文化符号的旅游民宿”。 未来可期 今年“五一”开始,龙泉山看日出火了, “龙泉热”持续不减。数据显示,一个月后的端午小长假期间,山泉镇共接待游客7.08万人次,实现旅游经营收入1132.8万元;其中夜间接待游客超2万人次,民宿入住率在95%以上。 以前淡季的关门闭户,到现在的“不夜山”,龙泉山为什么突然火了? 张昊觉得,日益拥有影响力的自媒体功不可没。常年生活在龙泉山,日出日落,云起霞飞,他们觉得是日常。但他在朋友圈发龙泉山的图片,外地的供应商都很艳羡,甚至有人说,要在龙泉山租一套院子住下来。 另外,就是90后、00后成为了龙泉山蝶变的“中坚力量”。“年轻人的思维方式、消费习惯是不同的。”张昊说,他作为80后,之前从来没有想到过,咖啡还能摆在后备厢里卖。 “年轻人夜爬龙泉山,看日出,他们真的只是为了看日出吗?”张昊认为,“看日出”只是年轻人聚会交流的社交方式。 受疫情影响,全国的文旅行业都处于低迷状态,但龙泉山的民宿却在夹缝中“蓬勃生长”,这和疫情下不能远游有关,更与龙泉山发展近郊游和后天文化内涵的加持有关。 随着周末游玩龙泉山的人群越来越多,龙泉山民宿经济也在升级。“现在我们提高了民宿业态的准入门槛,无论是品牌还是主题,都要进行约束性管理,避免同质化和无序发展。”罗渠波说,重新进行顶层设计,划定功能区,全面升级改造,是龙泉山民宿业态的下一个方向。 龙泉山,还有无限可能。 来源:成都商报电子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