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乡网

热门关键词:  杏林镇  怀远县  莲花寺  鏉忔灄闀  龙扬镇

共建共享,打造巴蜀民生“幸福圈”

2022-12-30 14:39  发布:中乡网  责任编辑:晓东

协同推进“放管服”改革,联合发布311项“川渝通办”事项,统一事项办理标准流程;推出两批次、43项便捷生活行动举措,涵盖交通通信、户口迁移、就业社保、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住房保障……这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3年来公共服务领域发布的成绩单。

从检验互认到信息共享,从环境共护到文旅合作,3年来,川渝两省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按照《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要求,增加优质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持续改善民生福祉,构建多元包容的社会治理格局,努力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随着越来越多的便民惠企政策举措在川渝两地诞生,川渝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川渝民生那些事

311项

3年来,川渝两省市联合发布311项“川渝通办”事项,统一事项办理标准流程

43项

推出两批次、43项便捷生活行动举措,涵盖交通通信、户口迁移、就业社保、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

127万人次

成渝高铁日开行列车80—120对,跨省城际公交累计服务超127万人次

251万人次

1.2万家定点医疗机构住院(门诊)费用、2.9万家定点药房实现跨省直接结算,服务群众超251万人次

方便

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高

“以前去重庆,要倒两趟中巴车,票价15元,班次也不多。如今有了‘川渝20路’,一趟车直达重庆,方便快捷,价格还便宜!”这是自今年6月“川渝20路”正式开通以来,广安市邻水县不少群众的感受——作为沟通川渝高竹新区与重庆主城区的首条跨省(市)公交,“川渝20路”支持两地公交卡通用,并实行阶梯票价,最高票价5元,为两地居民出行带来了极大便利和实惠,架起了又一座川渝毗邻地区常态化交流合作的“桥梁”。

拉近川渝距离的,不止陆续开通的20条川渝跨省(市)城际公交线路。3年来,随着川渝公共服务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便利化水平持续提升,更多企业和个人全生命周期的“一件事”通办落地,两地群众“交往更频繁、办事更方便、生活更舒心”。

如今,重庆中心城区与成都平原经济区实现公共交通“一卡通”,成渝高铁日开行列车80至120对,跨省(市)城际公交累计服务超127万人次;实现跨省级行政区域固定电话通信资费一体化,川渝电子健康卡互联互通,养老保险关系转移“零跑路”或就近“一次办”。2022年1至11月,两地累计办理川渝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2.33万人次、待遇领取资格互认6.34万人次,实现住房公积金缴存、提取、贷款等信息实时共享,累计办理住房公积金异地转移接续2.6万人次,发放异地贷款20.3亿元。川渝两地人才中心全力推动流动人员人事档案“跨省通办”,提供人事档案互转服务2.5万人次。

贴心

健康指数和平安指数不断提升

川渝医疗平台互联、系统互通、结果互认带来的便捷,让重庆市民章女士感觉“很贴心”。

在重庆市垫江县妇幼保健院分娩前,章女士在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做了血常规、乙肝标志物等相关产前检查。“虽是跨了省市,但回重庆住院不用再做同样的检查了!”

为指导医疗机构规范开展互认,两地卫健部门还成立了川渝检验检查结果互认质量控制专家组。

医疗服务便捷了,联动效应也持续增强。3年来,川渝持续推动疾病防控、卫生健康一体化建设,两地优质医疗资源加快建设国家医学中心: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联合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获批国家儿童区域(西南)医疗中心,中医药科技协作创新不断深化,两地联合组建含眼科、神经外科、疼痛科等在内80余个专科联盟,建立205个远程医疗协作网,38家三级公立医院互认16项临床检验、41项医学影像检查项目结果,1.2万家定点医疗机构住院(门诊)费用、2.9万家定点药房实现跨省直接结算,服务群众超251万人次。

推进川渝毗邻地区110、120协作服务机制,构建2小时应急救援圈;建立川渝应急物资协同联动保障机制,实现救灾物资储备信息互通共享;开展灾害事故综合应急演练,互派专业人员参与四川“6·1”芦山地震、重庆山火抗灾抢险……随着川渝应急联动机制的不断完善,两地人民群众的健康指数、平安指数不断提升。

共赢

社会事业加快实现共建共享

以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扩大民生保障覆盖面,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是川渝强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的重要内容,两地从群众需求入手,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教育协同发展,努力实现“共建、共享、共赢、共融”——

实施教育协同发展行动计划,稳步推进西部职教基地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成立职教集团6个、教育联盟4个,组建多类型技工教育联盟和技师学院集团5个,推进22所高校65个优势特色学科结对共建“双一流”学科,举办重庆四川技术转移转化大会等活动40余场,两省市相互增投普通高校招生计划。

文体深度合作,丰富两地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成立巴蜀文化馆、图书馆行业联盟,34家公共图书馆实现图书资源共享和通借通还;共同举办川渝春节联欢晚会,开展两地非遗项目“云展览”、川渝知识产权服务业技能大赛等;共建田径项目国家队,联合举办成渝双城铁人三项公开赛、“巴山蜀水·运动川渝”体育旅游休闲消费季,携手创建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全国户外运动首选目的地。

生态共建共保,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共同印发《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实施碳达峰碳中和联合行动,协同开展水生态环境保护立法,联合编制长江、嘉陵江、乌江、岷江、沱江、涪江“六江”生态廊道建设规划,川渝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超过96%……两地生态共建共保成效显著,污染跨界协同治理有序开展,生活宜居水平加快提升。

川渝一家亲,共筑更加美好的巴蜀“幸福圈”。

来源:四川日报

微信扫一扫,即刻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