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在全省乡村振兴大会上,每位参会人员的文件袋中都放着一本《典型案例汇编》,其中南充市高坪区建设农业科技园区,入选全省47个县市区典型案例。
2014年底,高坪区有91个贫困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5357户48385人。4年来,全区投入各类资金20亿余元,已有54个贫困村成功“摘帽”、44195名贫困群众走出困境。7月31日,省政府第10次常务会批准的15个县退出贫困县,高坪区是其中之一。
如今,高坪区依托建设中法农业科技园,牵住乡村振兴“牛鼻子”,探索出一条大项目“带”小项目、小项目“补”大项目的扶贫路。
□记者 敬松
资料图片
大项目“带”小项目 村民吃上“旅游饭”
再过不到一个月,位于高坪区江陵镇的中法农业科技园就要开园了。这对江陵镇元宝山村村民唐贵兴而言,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
在他家院坝里,三层小洋楼已改造完成,一楼的副食店已摆满商品,“唐氏农家乐”牌子也已挂上。唐贵兴说,从去年5月开始,他家便办起了副食店和农家乐,周末平均每天能接待客人50人左右。借助新村改造的机会,他还投资把房子、招牌等进行了改造。“中法农业科技园10月1日开园,新村也要竣工了,我们也得抓紧时间完工,漂漂亮亮迎接客人。”唐贵兴很有信心。
中法农业科技园是省委、省政府推进川法合作的现代农业重点示范项目,规划面积约12800亩,总投资23亿元。项目共分两期,一期工程于2016年初启动,主要建设江陵坝区域的湿地公园、风情水镇、循环农业园等项目。
元宝山村因中法农业科技园入场建设,全村土地都划入园区内。没了土地,农民咋办?江陵镇副镇长王清认为,江陵镇作为农业大镇,当以建设大项目为契机,瞄准大市场,深化农业开放合作,发展农旅结合新产业。于是,在镇村干部的探索和引导下,村民开始尝试就地务工,吃上了“旅游饭”。
首先,建设中法农业科技园及其配套项目需要大量劳动力,元宝山村便成立了劳务合作社,以本村村民为主体,辐射邻近的江陵坝村、牌坊沟村。如今,在合作社常年务工的村民有近百人,还有不少季节性、临时性务工人员。去年,中法农业科技园劳务支出达130万元,按每人每天100元计算,全年累计有1.3万人次入园务工。
同时,元宝山村还成立了旅游合作社。目前,合作社共有15户村民报名兴办农家乐,6户星级农家乐即将建成。为配套园区旅游功能,合作社以44户贫困户的产业周转金入股,新建可容纳300辆车的大型生态停车场和垂钓塘,待园区营业后,最低按每年6%的股权分红,效益好还能二次分红。
眼见赚钱的路子越来越宽,一些观望的村民坐不住了。村民彭德发就将自家房屋改造后,出租给别人经营茶坊,每年租金能收1.2万元。
如今,村民有的在装修房屋,有的在经营农家乐,在家门口安安心心吃上“旅游饭”。
小项目“补”大项目 错位发展村民增收
有了中法农业科技园这一大项目支撑,毗邻乡村的小项目也嗅到了商机。
紧挨元宝山村的三房沟村,也从传统的农业村变成了旅游新村。“村里已建设了上千亩的特色水果产业园,未来,这里一年四季都能吃到新鲜水果。”江陵镇党委副书记、三房沟村第一书记吉江林介绍,发展特色水果产业,不仅引爆了乡村休闲游,也与中法农业科技园形成了很好的互补。
近年来,江陵镇围绕“都市农业”的路子,成立了三房沟村乡村旅游专合社,采取“村委+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在三房沟村连片建成了汶川青脆李、樱桃、车厘子、桃子500多亩,并成片栽种了血橙和砂糖橘600亩、果桑近百亩。吉江林说,等上千亩的产业园全部挂果后,每年至少为村民人均增收1000元。
今年,三房沟村乡村旅游专合社还举办了樱桃采摘节,短短一周吸引了近2万名游客,实现樱桃销售收入10万余元,农产品销售5万余元。按照利益分配机制,村集体分红4万余元,48户贫困户户均分红500元。
伴随三房沟村乡村旅游的兴旺,村民在家门口还能为游客提供绿色蔬菜、土鸡、土蛋等,不出村就能实现快速增收。该村村民马全林在樱桃节上卖鸭蛋收了2500余元;养鸭大户郭元能将自家存栏的鸭子和鸭蛋摆在农产品专区出售,一周销售收入3000余元……江陵镇党委书记寇兴奎分析,三房沟村能从一个传统农业村转型为现代旅游村,是受到建设中法农业科技园的启发。江陵镇的产业曾经都是各家各户分散经营,品种多而杂,经济作物大多“星星点点”,不成规模。近年来,伴随中法农业科技园的开工建设,三房沟村打出“差异牌”,结合村民种养习惯,发展起了特色水果产业园和樱桃采摘节等农旅结合新经济,努力与园区实现资源互补。
寇兴奎介绍,江陵镇柑橘一直小有名气,现在又新栽了“爱媛”“春见”“塔罗科血橙”等优质品种6500余亩,全镇柑橘产业规模扩展至17000余亩,30余公里的柑橘产业带基本建成,覆盖了6个贫困村。“以前每斤只能卖一两元,现在不少市民慕名前来采摘,每斤至少卖五六元,根本不愁销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