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乡网

热门关键词:  杏林镇  怀远县  鏉忔灄闀  莲花寺  龙扬镇

成都明蜀王陵凭何成为“最精美地下宫殿”

2021-03-02 09:36  发布:中乡网  责任编辑:晓东


僖王陵地宫入口。

僖王地宫中石造的仿木建筑。

昭王地宫中的石刻。

僖王陵地宫的大门留有斑驳的朱砂红。

国保档案

上世纪70年代,以僖王陵为代表的明代蜀王陵墓葬群在正觉山(今成都市青龙湖湿地公园旁)被发现。据考古勘察,以正觉山为核心,在成都市龙泉驿区范围内共分布有23处26座明蜀王、郡王及其家族墓葬。1996年,明蜀王陵经国务院批准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纳入国家大遗址保护成都片区保护目录。

国保寻踪13

成都东郊,龙泉驿十陵街道区域,青龙湖碧波清浅,东北面山丘连绵,古称“正觉山”。日前,记者来到明蜀王陵,这里风景秀丽,背山面水,高低错落有致。从古代风水学角度来看,山环水绕,正是皇室陵墓择址的风水宝地。

1978年,明蜀王陵首次被发现,经考古发掘,发现了类似于北京十三陵的王室墓葬群。目前已经发掘并对外开放的包括蜀僖王陵和蜀昭王陵。

上世纪90年代时,来自北京的考古专家到明蜀王陵参观考察,认为僖王陵是已发掘的中国藩王陵中最为精美的,流传开来后,人们对此也就有了“中国古代陵墓中最精美的地下宫殿”的说法。

成都东郊隐藏规模庞大王室陵墓群

在中国古代,帝王陵寝的择址,被认为是关乎王朝命运的国之要事。尤其自唐以来,皇室墓葬大多集中一地进行营造,形成定制。留存至今的皇室墓葬群,最有名的当属北京近郊的明十三陵。

而发现于四川的蜀王陵,其分布形态、规模数量等,都与十三陵类似,因此也有“北有十三陵,南有蜀王陵”的说法。

十三陵是帝陵,蜀王陵则是藩王陵。明朝伊始,太祖朱元璋为巩固统治,实行了一系列重要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其中一项是封藩制度。他把皇子分封到各地为藩王,确保明王朝统治的“磐石之安”。藩王死后葬在当地,因此留下了遍布各地的明藩王陵墓群。明蜀王陵正是明代亲王蜀藩王的家族陵墓群。

与大多数王陵墓葬被发现一样,蜀王陵也是偶然浮出“水面”。明蜀王陵博物馆副馆长刘祝平告诉记者,1978年冬,龙泉驿区石灵乡中学扩建学校,在修建洗灰池时,池底不断漏水,工人好奇,把池底挖穿,发现下面有一个装满水的巨大水洞,水中现有一座红墙绿瓦的地下建筑,民工疑为“龙宫”。后经专家现场确认是一座大型明代墓葬。

经相关部门论证,决定对明蜀王陵进行抢救性发掘。经过三天两夜抽水作业,洞里的水被抽干,而眼前的景象震惊了现场的成都市考古人员:一座纵列的青砖券拱下,修建有一处规模宏大、美轮美奂、装修精美豪华的地下宫殿。这正是第三代蜀王僖王朱友壎的陵墓。

在地宫门口,记者看到一块竖立的石碑,上面清晰地用篆书刻着“大明蜀僖王圹志”。圹志中,简要记载了僖王的生平,26岁时因风疾复发去世,并赞其“淳厚端淑,言动率礼,未尝有过”。当时的宣德皇帝得知僖王因病去世后,十分悲痛,三日不上朝以示悼念。“可以推测,宣宗朱瞻基对僖王的‘厚爱’。”刘祝平说,之所以这样讲,还有一个证据,在这块圹志上,还刻有二龙戏珠的图样,但特别的是,这二龙都是五爪,按照当时的规制,只有皇帝才能享受五爪,藩王应该是四爪。“我们推测,这应该也是朝廷的恩赐。”

此后,不断有王室陵墓在附近被考古发现。1991年,修建成渝高速公路时,在龙泉驿区洪河镇白鹤村发现一座被破坏的明蜀王陵,青砖券顶下是一座全石结构陵寝,系第八代蜀昭王和王妃的夫妻合葬墓。

为了更好地保护文物,文物部门将其迁至明蜀王陵博物馆内、僖王陵的旁边,一并对外进行开放。此外,考古专家在附近湖泊、山丘地带进行考查,又发现了更多的陵墓。

刘祝平说,在龙泉驿范围内发现的陵墓主要分布于正觉山麓和青龙埂一带,共有23处26座,其中以僖王陵为核心的正觉山脉一线,目前已探明蜀王陵5座、蜀王妃墓3座和蜀王府郡王陵2座,因此石灵乡在撤乡建镇时,依据发现的十座陵墓,更名为“十陵镇”(现为“十陵街道办事处”)。

精美绝伦地下宫殿复刻蜀王府精华

明代皇室墓葬,一般分为地下和地面两部分。据考古人员勘察,僖王陵陵园占地面积约56亩,但由于历史变迁,地面建筑及封土堆已荡然无存,仅留下一些龙纹望柱等遗迹可辨,但地下宫殿却完整地保存下来。

这座精美的地下宫殿,埋藏在地下9米左右的深处。记者逐级而下,便进入地宫。刘祝平介绍,这些台阶,是修建博物馆时为了方便参观考察而修建的。原本的通道是一个斜坡,从斜坡到地宫入口建有一堵“金刚墙”,目的是保护地宫。

原位于天府广场附近的明蜀王府,百姓习称“皇城”,其建设被认为是朱氏皇族在成都建立藩王特权的标志。

而僖王陵地宫,则复刻了当时蜀王府的规模和形制,按比例缩小修建到地下,兴建了一座仿木结构的三进四合院建筑。

据介绍,地宫全长27.8米,室内高5.8米,最宽6.14米,按中轴线对称布局,从前至后依次为八字墙、大门、前庭、前殿、中庭、正殿、后庭、后殿、寝宫、影壁、端墙,其中前、中、后庭两侧均有配殿,寝宫前部两侧建左、右耳室。寝宫的中央有一座石质棺床,这就是放置棺椁的地方。

记者看到,在棺床后部是一面镶嵌二龙戏珠彩陶镂空雕塑的琉璃影壁,琉璃影壁后面则是端墙。刘祝平说,在端墙与琉璃影壁之间有一个90厘米的空间,里面堆满了木炭,形成一道木炭隔墙,它的作用主要是吸走寝宫内的潮气,隔断端墙外面的湿气。

来到这里的参观者,不少会被地宫的规模宏大所震撼,但也好奇,这里为何足以被称为“中国古代陵墓中最精美的地下宫殿”?

刘祝平解释,整座墓室的墙壁、大门、柱子、梁均施朱砂,许多窗扇、门楣等地方都用了彩绘的琉璃或彩色雕花进行装饰,雕刻有牡丹、莲花、龙纹、祥云等多种图案,还有仙人、龙、凤、狮、垂兽等各类传统装饰。但由于氧化等原因,这些彩绘图案都失去了色泽,细腻的雕饰也逐渐风化。

昏暗光线下,记者仔细观看,一些琉璃瓦上,还能依稀辨认出残存的红色、绿色。能够想象数百年前,地宫红墙绿瓦交相辉映,是何等精美和华丽。

特别的是,从屋檐斗拱等来看,整座地宫是明显的北派建筑风格,与中央皇室一脉相承,但是在细节之处,又融入了本地一些文化元素。

与僖王陵地宫完整保存相比,昭王陵的地宫却令人叹息,遭遇了严重的破坏。除了整体结构外,许多内部建筑结构,都被破坏得支离破碎。刘祝平说,据考证推测,应当是明末战乱多发时被人所破坏。

不过,破损的宫殿也留下了不少历史信息。这是一座夫妻合葬墓,后宫分为左右两室,分别放置昭王和王妃的棺椁,两室各自封闭,以一墙相隔,墙中却修筑了一小道宫门,其中一扇门呈半开状,俗称“过仙桥”,让这对生前恩爱的夫妇,在去世后依然能灵魂相连。“这种半开的方式,也能看出,古人表达感情是很含蓄的。”

数量众多建筑和陪葬品显富庶蜀藩

明代初期,各地相继爆发农民起义,边境也不稳定。时诸王皆备边练士卒,纷纷秣马厉兵,唯有蜀王朱椿“以礼教守西陲”,自朱椿以下的四世七王的几百年间,社会安定,这七位蜀王皆守礼法,甚是好学,“蜀人日益殷富,川中二百余年不被兵革,椿力也”。

这样的富庶,从王陵中也有体现。在“事死如事生”的古代,以僖王陵为代表的众多蜀王陵墓建筑和陪葬品,都折射出皇室日常起居的生活场景和状态,透露出丰富的历史信息。

“地宫中大量砂石砌筑的仿木构建筑,还有各类雕刻、镂花,可以看出当时工匠工艺水平的高超。”刘祝平说。而地宫符合力学的建筑结构设计,也令其至今依然十分牢固。记者看到,僖王地宫都是由两个砖筑的纵列式筒拱券构成。这样的建筑结构,让深埋于地下的地宫几百年来,完好地保存着。除了人为原因在外部顶上挖出一个洞口外,其余几乎没有任何坍塌。

而修筑这座地宫所用石材,虽然看起来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实际并不简单。地宫的前殿、正殿、后殿、配殿的大门、柱子和梁以及寝宫的顶棚都选用都江堰市出产的巨型优质青石精雕而成,重者一块重八九吨。“都江堰距离地宫所在地有100多公里,这么重的石材,在明代要从都江堰运送到龙泉驿,还要运上山坡,并不容易。”刘祝平说。

不仅其地宫的装饰华丽、雕刻精美、气势宏伟令人惊叹,还出土数量可观的兵马俑等陪葬品,也引人注目。

据介绍,在蜀王陵出土的彩釉陶俑,其数量之多,是同时期的其他王陵中所没有的。这些陶俑均为模制,琉璃胎,上有彩釉。种类有将军俑、文官俑、侍俑等,而数量最多的则为仪仗俑,多达407件。刘祝平介绍,这些仪仗陶俑和数十件陶马组成的仪仗队伍,通过其摆放位置、服装、武器、数量等,可以了解当时亲王府仪仗队伍的规模、构成、装备和排列等。

仔细来看,这些仪仗俑身高都在20多厘米,从穿着、动作又可分为诸多不同类型:从穿着来看,有的头戴瓜皮小帽,有的戴黑色高冠,也有一些裹黑色平巾帻。身上的衣着颜色有绿、黄和酱青色等,衣领有圆领有交领;从姿态来看,有的双手持兽面圆盾站立,也有的为拱手站立,造型生动、千姿百态、形象鲜活。造型更大一些的则是将军俑,共有6件,头戴盔,身着绿色窄袖战袍,肩系披巾,腰束革带并扎缠腰,袍下露出甲衣,足穿长靴,个个显得生龙活虎,形态栩栩如生。

蜀王陵中也出土过许多乐俑,千姿百态,悬挂或手执扁圆鼓等各种乐器,还原出当时的成都宫廷乐舞之乐。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吴梦琳/文 向宇/图

来源:四川日报

微信扫一扫,即刻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