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疫情防控已经取得阶段性重大战略成果,但全球疫情仍在蔓延,努力克服秋冬季疫情流行风险带来的困难,保住得来不易的战疫成果至关重要。疫情防控各相关部门精心准备、积极应对,就是要把常态化防控融入工作和生活各个领域,严格防患于未然。刚刚恢复教育教学正常秩序的校园生活,需要全体师生积极主动去维护。 中秋、十一双节长假临近,根据疫情防控形势,国内部分学校提出十一假期不放假、不出校门等要求。另据媒体报道,有高校开学后对校园管理过于严格,导致“相对封闭管理”变成“全封闭”,引发部分学生关注和议论。校园防疫管理有何特殊性、如何安排,既需与社会防疫管理要求节奏一致,又要处理好与社会防疫管理措施之间的关系。 北京市教委发言人李奕日前接受采访时表示,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高校相对封闭管理仍非常必要。学校是较长时间聚集活动的特殊场所,在具体防疫措施上需要相对严格一点。北京秋季开学迎来约93万大学生返校,大规模的人员流动,校园防疫管理面临巨大压力。高校通过限流量、限规模、限方式等方式,避免教学讲座、生活起居、校园活动等环节带来大规模聚集风险,校园学习和生活方式客观改变,需要学生主动适应和自我调整。 “非必要不出校”,是高校“相对封闭管理”措施的一个具体体现,并非一刀切的“出校难”,因教学、科研、就业、探亲、就医等需要出校报备后都可以成行。报备的目的是一旦出现问题,可以最快地溯源和确定风险范围,将影响降到最小,不应把“报备”与“没有隐私”简单地挂钩。北京仍处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三级响应状态,校外娱乐、旅游、健身等活动需要适当压缩。 已有部分高校计划缩减十一假期,将休假时间增加到寒假,这一安排也是根据疫情防控形势做出的预期调整。相对集中教学时间、错峰放假返乡等,都是相关部门和高校综合考虑决策的因素。具体准确的校园防疫措施,还应随防控实际情况动态调整。 秋冬季是呼吸道疾病高发的季节,校园内更需要采取相对严格的防疫措施。虽然《高等学校秋冬季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技术方案(更新版)》中明确师生在校园内可以不戴口罩,但根据北京秋冬气候条件、传染病易发等现实情况,北京高校师生在校园内仍需按要求继续佩戴口罩,这一点得到了教育部认同和支持,有助最大限度保护师生的健康安全。 日前,中国疾控中心编制印发《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2020-2021)》,明确指出秋冬季气温降低有利于新冠、流感等病毒的存活和传播,今年秋冬季存在新冠疫情与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叠加流行的风险;全国各地每年流感活动高峰时期不同,为保证受种者在流感高发季节前获得免疫保护,建议各地在10月底前完成免疫接种。 结合今年新冠疫情形势,疾控部门主动调整了接种流感疫苗的优先顺序,医务人员、养老机构、学校师生等安排在前列。优先保护医务人员,是为保障和维持医疗机构正常接诊和救治能力,同时有效避免医院场所内的流感传染。其他脆弱聚集人群、重点场所聚集人群优先接种,可降低集体场所聚集性疫情发生的风险,且减少新冠疫情排查难度和工作量。 可以看出,新冠与流感叠加流行的风险,是秋冬季疫情常态化防控又一大考验。我国疫情防控已经取得阶段性重大战略成果,但全球疫情仍在蔓延,努力克服秋冬季疫情流行风险带来的困难,保住得来不易的战疫成果至关重要。疫情防控各相关部门精心准备、积极应对,就是要把常态化防控融入工作和生活各个领域,严格防患于未然。 在此背景下,刚刚恢复教育教学正常秩序的校园生活,需要全体师生积极主动去维护。疫情防控常态化,重在加强个人自我防控意识和承担对社会的防疫责任。如何正确理解把握“非必要不出校”,每一个大学生要发挥防疫主观能动性和自觉性,一定能结合自身情况和学校安排做出理性判断。 最有效的防控措施,就是做好个人防护。相关部门和学校也应根据所在地方的实际情况,积极创造条件,合理设定防疫措施和要求,减少对学生正常学习和生活的影响,让校园生活尽快走上正常轨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