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恨!26岁石家庄女子确诊前连续六天下班兼职》,这两天,网上一条以此为标题的视频引发舆论热议。1月17日,发布方“智慧长沙”发表道歉声明,称已对视频编审工作人员作出开除处理。 石家庄这名女子,在未知自身被感染新冠肺炎的情况下,进行正常的工作生活,竟被冠以“可恨”二字,一些媒体的流量冲动和情感冷漠着实令人瞠目。更让人不安的是,感染者流调轨迹所包含的生活细节,正在成为被窥视的对象,甚至是人身攻击的工具。 流调是疫情防控中一项基本工作。流调做得越详实,轨迹画得越精准,越有助于防控工作的开展。然而,在网络这个放大镜和多棱镜的作用下,流调轨迹在一些地方已然成为一扇窥视的“后窗”,有人正通过这扇“后窗”窥视他人生活。比如,从石家庄一对夫妻流调轨迹的巨大差异中,读出“中国式婚姻的真相”;从北京34岁男士白天上班、晚上备考的轨迹中,感悟“打工人”的不易……通过流调轨迹窥视他人生活,有的是无意、善意,也有的是蓄意、恶意,但归根结底是一种对他人隐私的冒犯,都是不道德的。
流调轨迹异化为窥视“后窗”,一些媒体难辞其咎。有的媒体为博人眼球、赚取流量,不惜有意歪曲事实,误读流调信息,给普通公众递“望远镜”“放大镜”;有的媒体先入为主带节奏,如刻意以“26岁女子14天内辗转30多处公共场所”为卖点,试图向公众塑造一个社会活动复杂、传染范围广的患者形象……窥视流调轨迹里的个人生活,很可能加重人们对流调的心理负担,而对自己的行动轨迹予以保留,进而拖累防疫大局。若是这样,后果恐怕难以想象。对流调轨迹这扇“后窗”里的个人生活,少一些窥视和聚焦,少一些点评和批判,是个人善良的体现,是社会文明的彰显,也是支持抗疫的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