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读完本科后,到农村做医疗工作的很少。村医短缺压力该如何化解?全国政协委员张俊廷建议,设立两年或三年的短期全科医生培养机制,培养一些中级专科人才做乡村医生。 作为综合程度较高的医学人才,全科医生主要在基层承担预防保健、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和转诊、健康管理等一体化服务。考虑到医学的专业性与医疗服务内容的多样化,目前我国的全科医生培养统一规范为“5+3”模式,即先接受5年的临床医学(含中医学)本科教育,再接受3年的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在长达8年的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的学习下,一名全科医生才能顺利“出炉”。千锤百炼的锻造旨在提供精益求精的医术,但同时也延缓了全科医生队伍的壮大。 从人才供给方面入手,压缩培养时间、扩大全科医生输出量,全国政协委员的建议可有效补齐基层医疗服务短板。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改革完善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激励机制的意见》明确,“2030年城乡每万名居民要拥有5名合格全科医生”,而目前我国距离这个目标还有约40万名全科医生的“缺口”。为有效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加快医师队伍的培养变得必要且迫切。 短期培养机制能否保证高质量的医术?不少网友存在这样的疑问,毕竟在治病救人这件事上,容不得半点疏忽。要回答这个问题就须正确理解建议中提到的“中级专科人才”。培养时间的缩短,确实意味着有限的理论学习与较少的临床实践。出于短期内弥补医学人才缺口的考虑,有针对性地就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开展人才培养,集中有限的学习时间更多、更高效地培养专科医学人才,或是一种合适的思路。此外,目前的分级诊疗制度可精准发挥不同层级医院的诊疗效用,确保医疗资源的纵向流动,也可有效缓解基层医疗水平有限的弊端。 培养短期全科医生,固然可为基层医疗队伍补充新鲜血液,但如何使他们“下得去”“留得住”,更需有效配套措施。早在2011年,国务院就曾明确“建立全科医生的激励机制”;2018年,“全面提高全科医生职业吸引力”“完善保障措施”等又再次被国务院写入相关文件。薪酬涨起来、职称提起来,从物质保障与职业认可两方面加强对全科医生的关爱,或可保证基层医疗队伍的稳定。
社会对基层医疗服务的多样化需求就是医改的方向,短期全科医生培养机制或可一试。(静 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