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感染是一种常见疾病,会对母体健康和胎儿生长发育构成威胁,必须合理应用抗生素进行治疗。临床数据显示,1/4的孕妇使用过抗生素。因为抗生素种类繁多,不良反应也各不相同,很多孕妇怕随意使用会影响胎儿。 根据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的分级原则,药物对胎儿的致畸情况可分为A、B、C、D、X 五个级别,其中A级,孕妇可安全使用;B级,孕妇谨慎使用;C级,孕妇应充分权衡利弊决定是否选用;D级和X级,孕妇应避免使用和禁用。也就是说,妊娠期患者应当选择A、B级的药物。不过,抗生素中没有A级,安全性最高的是B级,包括: 1.抗细菌药:β-内酰胺类,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曲南、美罗培南;大环内酯类,如阿奇霉素;林可酰胺类,如林可霉素、克林霉索;硝基咪唑类,如甲硝唑、呋喃妥因、吡喹酮。 2.抗真菌药:两性霉素B、特比萘芬。 3.抗病毒药:扎那米韦、阿昔洛韦、替诺福韦。 临床中妊娠期感染最常见的是细菌性感染,需要根据病原菌种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择针对性强又相对安全的药物。综合来讲,青霉素类药物应用时间长,临床数据广泛,安全有效。我国卫计委于2015年发布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指出,青霉素类药物毒性低,对胎儿及母体均无明显影响,也无致畸作用,可安全地应用于孕妇。因此,治疗孕妇细菌性感染,青霉素类是首选药物。 但需注意的是,青霉素类药物并非所有人都能用,用药前必须清楚自己是否有青霉素类过敏史、其他过敏史,并须先做皮肤试验。同时,一定要在医师的指导下用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