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5月25日电(刘映)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全世界感染人群已超过500万,死亡病例超过30万人。在中国抗击疫情的方案中,中西医结合治疗是方案亮点,也是抗疫致胜关键。中西医结合治疗有何优势,如何促进中西医结合更好地发展?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王阶接受新华网采访,围绕中西医结合发展主题,他提出了“加强学科建设、促进中西医结合提高临床疗效”的建议。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王阶 新华网:今年两会您带来了哪些提案? 王阶:今年两会,我带来了加强学科建设、促进中西医结合提高临床疗效和利用中医药提升免疫力的提案。 新华网:中西医结合对提升临床疗效有哪些优势? 王阶:中西医结合是我国独创的医学新兴学科,具备优势特点。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救治表明,中医药和西医药可以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维护和增进民众健康,这是中国特色医药卫生和健康事业的重要特征和优势。中西医结合的实践形式主要是使用“西医辨病”加“中医辨证”来诊断疾病。中西医结合医学实践成绩瞩目,全国几乎所有中医院的临床科室都在使用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方式防治疾病,西医院的中医科或者其他临床科室也在使用中西医结合方式防治疾病。许多不同临床科室的多发病、常见病都在开展中西医结合诊疗,大部分都能取得比单纯中医或者单纯西医诊疗更好的疗效。 中西医结合学科能够充分调动中西医学两者优势,研究方法上做到中医整体的主观认知与西医局部的精确测量相结合,治疗理念上中医整体观与西医局部观相结合,诊断上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治疗上化学和生物药物、手术与天然药物、物理治疗相结合等。 新华网:当前,中西医学科发展存在哪些问题? 王阶: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学科体系仍不完善、临床优势评价体系不足。在临床中对于中西医结合学科优势的评定存在一定不足,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介入时机模糊:中医药在疾病哪个发展阶段介入最合适尚不明确;介入方式不明:针对患者具体病情,选择哪种介入方式最合适尚不明确;介入依据不足:中医药在其理论指导下进行介入,是否应参考西医理化指标及生理、病理、药理学规律尚有争议;介入疗程不清:中医药介入多长时间开始获得疗效,怎么使疗效最大化尚不明确;联合作用隐晦:中医药在治疗过程中的治疗地位尚不明确。理论运用混乱:诸多临床大夫存在混淆二者理论的情况,极大地降低了临床疗效。这些临床不足,大大限制了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发展。 二是学科队伍的师资规模不足、结构欠合理优化。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科授权点存在专任教师数量不足、教师年龄老化等现象,有些专任教师的素质还达不到中西医结合教师的要求。 三是培养的中西医结合人才偏少。中西医结合研究生招生规模、培养数量相对不足,中西医结合类医院、科室及人员不足。通过对我国中西医结合临床人才结构的调研结果显示,38.4%的患者会选择中西医结合医师,但医师种类分布情况显示中西医结合医师总体平均值是5.8%,平均每家医院不到6名,远远不能满足患者的需求。 四是课程体系建设较薄弱、架构不完善。目前西医院校的中西医结合课程以西医为主,中医理论被边缘化;中医高校的中西医结合课程体系中中医经典、中医特色的弱化趋势也十分明显。 五是中西医结合教材良莠不齐、教材建设还不成体系。目前市场上虽然充斥了大量的中西医结合教材, 都是局限在临床各科的层次,涉及基础研究、理论融合的极少。教材编写的体例也不统一,有的以西医病名病种为纲,有的以中医病名病种为纲,有的二者并列。 新华网:加强中西医结合学科发展方面,您提出了哪些建议? 王阶: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建议: 一是以加强中西医结合学科建设提高临床疗效为一切工作的终极目标。中西医结合要提高疗效,需要我们深入发掘中医学宝库,不断整理、研究出更多更好地防治常见病、难治病和危重病的理、法、方、药及传统疗法,使之融入现代医学防治体系,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此外要应用现代科学的高新技术和方法,使中西医结合的基础、临床和应用研究不断深入,使中西医结合基础的相关标准更加规范,临床研究涉及的病种不断扩大、临床研究质量逐步提高、临床研究方法更具特色、中药复方研究不断深入等。通过提升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形成临床确实有效的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学科。 二是继续完善中西医结合理论体系、凝练中西医结合优势学科方向,发掘传统理论、拓宽现代诊疗体系。目前心脑血管、呼吸、消化、内分泌、危急重症等疾病,及新兴临床学科,都有了一定的临床基础,可以凝练成为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学科方向。 三是梳理中西医结合诊疗体系、立足国际医学前沿,提高中西医结合防治重大疾病能力。此次新冠肺炎的救治中,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方案和治疗得到了充分发挥,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患者的平均体温恢复时间、症状消失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等方面,都优于单纯的西医治疗,对于危急重症患者,中西医结合具有减轻机体循环紊乱,保护脏器功能,有效改善症状,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的作用。 四是为了系统优化中西医结合学科体系,还需要扩大中西医结合师资队伍、优化师资结构,扩大中西医结合研究生招生规模、为学科发展储备高层次人才,加强课程体系建设、优化课程架构,加大教材建设力度、增加课程开发投入,此外,还要更好地完善中西医结合医师执业相关制度建设,增强中西医结合的整体服务能力,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高水平的中西医结合服务,这样才能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中西医结合的医疗卫生健康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