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郑有胜 严佩鑫 水幕天空、音乐喷泉、美食广场、洁白的蒙古包,还有浓郁民俗风情的四合院……每当夜幕降临,辽阳市辽阳县刘二堡镇前杜村便分外热闹。游客和十里八村的村民汇聚在这里,享受惬意时光。 “骡马高吊车晒轴,老头伤心小伙愁,一日三餐喝不上粥,大姑娘眼泪往外流。”提起前杜村的过去,用村民李云波的话说,“那可真是穷掉底了”。 李云波告诉记者,前杜村可是今非昔比了,进出有私家车,新居整洁豁亮,文化广场热闹非凡……目前,村民年人均纯收入已超过3.5万元,先后被授予全国文明村创建先进单位、全国优秀基层党组织、全国十佳小康村、全国十大最美乡村…… 村企共建 产业兴旺 贫穷的前杜村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抓住机遇,开始兴办村办企业,大大小小先后建立了3家轧钢企业,后来又进一步整合资源、扩大优势,组合成立辽宁前杜实业发展集团,开始了“村企共建”,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实行以工补农、以工带农、以工促农,加快致富步伐。 近年来,前杜村坚持走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的发展道路,按照“公司+农户”形式,带领村民致富。为适应农村经济发展新形势,村里成立了专业合作社,采用“土地双流转”方式,把村民手中分散耕地流转到合作社,打造草莓小镇,实行一村一品,建了1360栋大棚,统一种植品种、统一进行管理、统一销售,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随着土地流转规模的扩大,前杜村跨村从后杜、陆家两村流转土地433公顷,建成667公顷连片草莓种植区。目前,种植区已有草莓大棚2200栋,草莓年产量1100吨,实现产值1.1亿元,种植户年均收入可达六七万元。 随着草莓小镇建设规模的扩大,前杜村的草莓“火”了,来前杜村采摘、赏梅、观光休闲的游客络绎不绝。村里因势利导,举办草莓节,并成立旅游公司,聘请员工200余人,把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景点开发作为发展的主攻方向,最多日游客达2万余人。旅游业带动了本村及周边村民创业就业,成为前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 新村建设 生态宜居 “没想到,老了老了不但住上楼房,而且还能按月领到钱,这日子过得幸福、舒坦,我知足!”今年70岁的王素清对记者说,“村里只要满60周岁的老人,村党委就按社保标准给每人发放养老补助,像我每个月可以领到900元呢。” 这些年,前杜村美丽乡村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村部由平房变成了楼房,村民有了自己的文化宫,文化广场也由最初的2000平方米扩大到现在的1.5万平方米;砂石路变成了柏油路,420盏太阳能路灯点亮了农民的夜生活,灯光球场、音乐喷泉、假山隧道、七曲廊桥,装点着前杜新村多彩的生活空间。 新村建设,让前杜村1650名村民都住上了楼房,并腾出了100多公顷的发展空间。 城里人有的,前杜村都有。饮用水处理厂、供气站、供热站;保洁员、消防员、联防队员;学校、幼儿园、超市、美容院…… 城里人没有的,前杜村也有。入住新村的居民供暖、供水、燃气和物业管理全部免费;学生从幼儿园到大学学费全部由村集体承担;老人每月享有800至1200元养老金,45岁以上村民由村集体统一缴纳养老保险费。 村风文明 乐享小康 前杜村村民腰包鼓了,生活条件好了,精神文化生活也上了档次。 9月29日,辽阳县刘二堡镇前杜村村委会办公室里,负责村办国庆中秋“两节”文艺会演协调工作的马忠林正忙着打电话,和每一支参演队伍负责人确认时间和具体流程。 76岁的马忠林是鞍钢耐火材料公司退休工人,退休后一直在村里为群众服务。国庆节期间,村里安排180支来自各地的秧歌队轮番登台表演,他负责总协调,忙得不亦乐乎。 “我和老伴住的是100平方米的楼房,土地流转给村里,发展草莓种植和旅游业,村里对每一位老人都有补贴,我不仅有社保退休金,还有村里给的生活补贴。”马忠林说,“咱这日子,真是越过越滋润,连城里的亲戚们都羡慕不已。” “人人住高楼,家家有轿车,人均收入7万元……”前杜村党委书记王绍勇对村民的承诺,正一步步变成现实。 “咱这村样样都好。想干啥能干啥,王书记就帮着给找啥,就怕你懒干啥啥不行!”56岁的宋克斌腿脚不便,过去是村里的低保户,如今告别了低保,他在村里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儿。 自从村里旅游区成立,宋克斌开着景区给配备的电动车,负责给游客换零钱,每月村里发给宋克斌1600元工资。他欣喜地说:“村党委带好头,咱小康生活稳定,未来更幸福的日子在等着咱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