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板,我这边没有标签……” “老板,我这边的金丝带用完了……” 6月26日,一座坐落在亳州市谯城区古城镇洺河南岸的瓜棚里欢声笑语,一派繁忙的景象应声入目,一拢拢、一堆堆黄灿灿的哈密瓜,散发着清香扑面而来,金子般闪闪发光,一群人正在围坐在哈密瓜堆里,给它们做“嫁装”。
“西域花果山”,人们拿着这绿色的“嫁装”笑的合不拢嘴。“咱们这可比‘花果山’好,出门就能坐公,上哪都方便,不像山里八百里没一个人,唠嗑都找不到人……”
“哈哈……” 这一阵阵的逗趣的笑声飞出瓜棚,感染了正在搭遮阳网子的老板,不时地喊着:“叔叔、阿姨、大婶、大妈、大姐们,咱得加快速度,今天要走两车货,15吨。”
“快点干,这小老板不错,还管饭,还给钱,咱得对得起人家给咱的这工钱,不能给咱古城丢人。”
人们口中的赵老板,叫赵红雷,是一名外地来的投资商,30多岁,经营哈密瓜多年来,都是和各类销售公司签订代销代购合同,外包装用的箱子、标签和金丝带都是公司的,然后把产品打包统一销售给公司,从没愁过销路,他本人只负责抓生产,抓技术,保质量。从种植到采摘都是使用当地的群众来完成的,工资日结日清,和当地群众也打成了一片,深受群众的喜爱。据赵红雷说他这20棚哈密瓜叫“香妃蜜”,脆甜爽口,个大销路广,深得公司的喜爱,多次催着要货,今天出的货都是经过分拣、按级别分箱装运公司的。 “这瓜真甜!我这老婆子了咬一口满嘴都是蜜甜,脆的狠!”来自柴庙村58岁的王素勤老人说着,做出一副馋相,煞是讨人喜欢! 像王素勤这样的老人,每天都有10来位扎堆到这里干活,采摘的按小时计算,每小时6元;包装的按箱算,每箱0.7元,中午老板管饭,一天下来老人们都能挣到7、80元。用他们的话说,“我们老了,不能干大活,来这里还能挣钱,还能唠嗑,还能微信收钱,你们年轻人有‘群’(微信群),我们老年人也有‘群’,一个消息都能发来10、20个。” 在该镇老年人像这样结对出来打零工,已经成为一种新时尚,每天出工到各个种养植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养殖或收购大户中的老年人就有2、3000人,他们虽然来自不同的村,可是聚到一块更像一家人,随和互助,出活快,质量高,赢得了老板们的一致好评,打造出了一个“友好、勤劳、和谐”的古城新形象!
难怪赵红雷老板连连翘着大拇指夸赞道:“古城这地方就是好,土好、水好、人更好,今天又是个大丰收,这不,听说今天出货,人手不够,油河村的志愿者就过来帮助采摘、包装和装箱,真的很感谢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没有当地政府的支持,我们就是有三头六臂也干不好,明年我准备扩大规模,再上几十棚钢架大棚,成立自己的公司,一定要带领着这里的群众一起致富。” 为加快乡村振兴的步伐,该镇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以党建为引领,一方面打造一支原则性过硬的志愿服务队,有党员干部、 团员、“三长”及群众参与,结合新文明实践活动,以“我为群众办实事”的精神,哪里需要哪里去,做到政策宣传、引导、服务三到位,坚决做到请进来留下来,形成‘留下一个活一片’的新格局;另一方面促使各村加大土地流转力度,营造一个优越的招商环境,招揽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调动本土人才的积极性,加快产业化发展,带领群众致富一路奔小康!(特约通讯员:杨中勤 田爱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