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镇网

热门关键词:  杏林镇  龙扬镇  怀远县  请输入关键词  莲花寺

曾堰:把“办公室”搬进田间地头 让苦变成甜

2019-04-09 11:28 来源:重庆晨报

  城口县乐山村驻村第一书记曾堰

  他把“办公室”搬进田间地头 让乐山村的苦一个个变成甜


曾堰喜欢将问题记在便笺上贴在显眼位置。

曾堰在田间地头和村民聊脱贫思路。

曾堰在庄稼地向村民了解情况。

曾堰在田间地头记笔记。

  “一年打工一年花,头年花了二年差……”

  在城口县乐山村,村民靠出门打工挣钱,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慢慢就有了这句顺口溜:住在乐山村,却“乐”不起来。

  曾堰任驻村第一书记时听到这句话,就知道这是块“硬骨头”。为“啃”下这块“骨头”,他把办公室换到田间地头,习惯把要解决的问题记在便笺上。

  在他寝室的显眼处,已贴了268张工作便笺,时时提醒自己马上办、尽快办,生怕漏办群众眼里的“大事儿”。

  他将“办公室”搬进田间地头

  曾堰曾当教师站过讲台,也在机关坐过办公室。去年8月,他从城口县委宣传部干部任上主动请战,担任乐山村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队长。

  “踏遍乐山村每一道田坎,在田坎上做工作”,曾堰任第一书记那天,给自己定下这个要求,并下定决心:不论是田间地头,还是群众家中,只要有群众的地方就是办公室。

  “只要紧捏公字诀,哪里办公都要得。”曾堰说,地头的事地头解决,最好莫出地块,并立誓要当一个“乐山好人”。

  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流转土地,他带领驻村工作队会同驻村干部和村社干部,多次召开院坝会、摆田坎龙门阵。思想打通了,还要上坡下坎拉皮尺、量土地、签合同。

  为动员项明到山东临沂务工,增加家庭收入,他从项家屋头追到地头,从地头追到山头,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做工作,硬是看着项明进了检票口。

  为了解开村民向以兵的“思想疙瘩”,曾堰跟着他在村级便道上边走边聊,一走就是几公里……

  “踏进每一户的家门,在田间地头留个脚印,努力当个‘乐山好人',让群众打心底里认为我是好人。”曾堰说,其实立誓当“乐山好人”,不仅是为了换得群众信任,最终目的是要激发群众和自己手牵手一起前走。

  “有事情就给我打电话!”

  这是曾堰入户走访、接访、遇访群众分别时常说的一句话,几乎成了他的口头禅。

  268张便笺串成群众“忧思录”

  在任驻村第一书记之前,曾堰是村民苏叶祥家的责任帮扶人。他第一次到他家探访时,场景至今还记忆犹新。

  2015年12月26日,曾堰翻越三排山去苏家。那时要爬4个小时的山路,有的路段要手脚并用,爬到半路不敢回头看。

  因山高路远,为不麻烦别人,自己带了几桶方便面和几瓶水。没有想到的是,这些竟然派上了大用场。

  午后到访,那时苏叶祥患慢性病的母亲外出送小孩读书,妻子那几天回了娘家,苏叶祥一个人在家还没有吃饭。

  曾堰和苏叶祥分享了“午餐”,两人吃着方便面、喝着矿泉水、聊起了家常。

  “我家庭困难,收入不多,家人也都指望不上……”

  “你是家里的顶梁柱,全家的希望都在你身上,要注意身体,一定不能垮下……”

  两人聊着聊着,苏叶祥的泪水打湿眼眶,一肚子苦水倾泻而出。

  苏叶祥家的样子,曾堰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临走时还将自己身上穿的御寒外套脱下来披在了他身上。这个黝黑的庄稼汉子,再也没有噙住自己的眼泪。

  回到单位,曾堰拿出便笺把苏叶祥家急需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贴在桌子上,提醒自己一定倾情帮扶、尽快解决。

  如今,苏叶祥一家住进了新房子,教育、医疗都有了保障,发展了魔芋、红薯等稳定增收的产业,日子一天过得比一天好。

  去年8月,曾堰由帮扶责任人转变成了村里的扶贫第一书记,从帮扶一个家到帮扶一个村,需要解决的事情也多了。

  曾堰坦言,群众反映的问题都有些“打脑壳”,工作一忙就可能遗漏群众的“大事儿”,为及时办理群众所需所盼,想到了沿用过去写工作便笺的习惯,并将其贴在寝室最显眼位置,睡前思、晨起看、白天办。

  到现在,曾堰在自己和室友的“二人间”里,足足贴了268张工作便笺。

  “动员老任家的儿子外出务工”“如何解决本村产业薄弱问题”“走访发现有的群众连菜都没有种”“项朝兵家床坏了,要想办法解决”“老杨腿上有钢板还没有取出,支持和鼓励他在镇上把鞋摊经营好……”

  268张便笺中,除了问题,还有解决的办法、办结的情况。“群众的事情等不得,群众的事情无小事。”曾堰说,在查摆问题上做“加法”,消化问题上做“减法”,一个一个办,问题总会越来越少。

  在群众心中装个“精神”马达

  人老心不老,体衰志不穷。

  家住乐山村5组的贫困户高方友十分感恩帮扶责任人和驻村工作队,在大家的合力帮扶下,全家生产生活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变。

  高方友和老伴都患有严重的风湿病,没法干体力活,生活举步维艰,村里给予了许多政策倾斜。老两口“宁愿苦干,不愿苦熬”,在大家倾情帮助下,建起了鸡舍,搞起了庭院经济。

  采访时,高方友指着门前刚孵化出来的小鸡仔,前后满地跑的有90多只,养大后鸡和蛋都可以卖钱。加上4头肥猪还能增收不少,一年下来,全家5口人吃穿不愁。

  刚开始的一段时间,有的贫困户思想在脱贫这个点上转不过弯。为破解难题,曾堰发挥宣传思想工作主阵地的优势,带领大家坚持“尊重群众、唤醒群众”理念:尊重群众,变“干部说”为“群众说”;尊重“新乡贤”,变“带头闹”为“带头干”;尊重榜样,变“看不见”为“在身边”;尊重能手,变“无技术”为“懂技术”。送对联到户、开展脱贫家庭星级评定、我是乐山小主人、摆田坎龙门阵、围炉夜话、提炼家风家训、设置环境卫生红黑榜、实施村规民约……涵养乡风文明,不断改变群众思想上的贫困。

  如今,贫困群众的精神动力被激发,涌现出了一批自愿脱贫户,群众的精神面貌越来越好。

  村民唐友权就是在精神扶贫的感召下涌现出的自愿脱贫光荣户,2015年还住在高山的危房里,近几年内生动力被激发,一跃成为村里中药材种植技术能手,如今种植规模达到150亩,不仅自己脱了贫,还带动了10余户贫困户增收。

  村里有块“第一书记责任地”

  当前,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已进入攻坚拔寨阶段,要想高质量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让贫困户稳定脱贫持续增收,产业发展是关键。

  村里必须要有产业,让产业在村头生根,确保一方水土能够养活一方人,曾堰主动扛起了脱贫攻坚产业发展的重任,探索着致富奔小康的正确路子。

  可是,想象总是抵不过现实的残酷。因为过去村里发展刺黑竹吃过亏,村民怕走“老路”不敢再瞎折腾,导致村里最初流转土地、发展集体经济、转变传统生产经营模式发展产业时,大家只顾眼前、不想长远,工作推进非常缓慢。

  曾堰带头挨家挨户做工作,讲清利弊得失,讲清近期目标和远期愿景,和企业讨价还价,最终达成协议。今年,沿着河流修建的梯田里,乐山村与天宝药业联合打造了中药材示范种植基地,50余亩黄精苗子正茁壮成长,辐射带动其它中药材种植400余亩。

  这块地被曾堰称为“第一书记责任地”,这是当初他给自己划的责任地,不仅要把产业抓好、抓实、抓出成效,还希望通过自己的以身作则,做给老百姓看、带领老百姓干,让老百姓解开思想疙瘩,真正放心大胆地把增收致富的产业做起来。

  曾堰介绍,除了“第一书记责任地”,他们还将打造好群众“菜园地”,让有劳动力有土地的每家每户都有菜园子,能收拾好自家的“菜园子”,前庭后院,实现环境美;打造好群众“产业地”,谋好谋实到户产业,动员搞好生产经营、外出务工等其他产业,解决群众稳定脱贫增收问题,实现产业实;打造好帮扶“责任地”,尽心尽责把帮扶工作做起来,形成干部群众的良性互动。

  目前,乐山村正积极推进三个产业带和一个基地的形成,即:以中药材为主的高山产业带、以红薯为主的中山产业带、以蔬菜为主的低山产业带,以及蜜桃种植为主的蜜桃基地。

  除了这些,曾堰还同驻村工作队一道积极谋划到户产业,充实庭院经济,帮助群众稳定增收,效果逐渐显现。

  曾堰用一首诗描绘了他的愿景:绿水青山绕村前,干群同德心相连。奋力书写致富经,幸福和美好家园。

  重庆晨报·上游新闻记者 郭发祥 通讯员 孔德萍

 

(责编:冬梅)

微信扫一扫,即刻分享!
责任编辑:
首页 | 网站地图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网络110报警服务 | 12321垃圾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新闻网站联盟

版权所有 中国乡镇网新闻中心 投稿邮箱:2135293720@qq.com 电话: 4009-916-216 蜀ICP备13027954号

川公网安备51050202000200号 法律顾问:四川滨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旭